福建省厦门市语文教育研究院院长 许序修
习近平总书记2013 年3 月1 日在中央党校建校80 周年庆祝大会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捧读马建荣先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六讲》(以下简称《十六讲》),我实实在在地体悟到总书记所说的深刻道理。
《十六讲》涵盖孔孟老庄、阳明和先秦诸子的思想精华,旁及中华传统文化的融通和践行,充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现实作用。
在文化内容和价值层面,《十六讲》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性、价值性,既凸显中华民族的道德和智慧,又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情怀。在讲述形式和表现层面,既有具体规范的学术化解读,又有对于核心价值的准确把握,更有对现实作用的透彻阐述。呈现开本明道、正本清源、汲古拓今、守正创新的鲜明特点。
一是开本明道。一方面,每一讲开头都用精练简要的语言,凝练其思想文化要点,提纲挈领,揭示其价值特色和历史作用,为讲开本。另一方面,每一讲都分为若干节,先从点到线,再从线到面,点线面互相呼应,由浅入深推进,严谨的层次结构和清晰的逻辑层理,引人入胜,为读者润心开本。
在讲的过程中,“讲的艺术”出神入化,或透彻剖析,或具体点化,或深入开示。讲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从理念、关系、过程、特点、作用、意义等方面,采用引用、分析、阐述等方法透彻剖析。讲孟子的学问之道,从孟子思想的核心入手,巧妙地将学问与“善”联结起来,阐述学问的性质,教育的本质,最后以君子“教者五”为证,从道德与才能、学识和风范等方面,阐明德才共育,教人找回善心,做个善人,持有做人的道德,持有善人的美德,达至“可为尧舜”境界的重要性,层层深入,进行具体点化。讲老子慎终如始的思想,针对古往今来的人性缺陷,从人的心理、行为、认知特点和自然发展的规律等方面,深入开示,引人知“道”、明“道”、事“道”、懂“道”。
二是正本清源。中国教育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教师如何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问题不但一直没有解决好,而且有的人还崇洋媚外,扬西抑中,“言必称欧美”。
针对这种现象,如何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同时,正本清源,《十六讲》进行了有益、有效的尝试。讲孔子的对话式教学时,以无可辩驳的事例,旗帜鲜明地指出“对话”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孔子倡导的民主、平等、交流的对话式教学对于引领新时代教育具有极好的借鉴作用,不能生搬硬套西方的对话教学方式。尤其是直言孔子的“侍坐教育”,是民主教育的开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孔子民主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侍坐”及陪伴式、无拘无束的平等交流是孔子平等、开放、个性化教育方式的高度呈现,由此反观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探究性为主体的课堂形式”,分明有孔子“侍坐教学”的影子,等等,都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
这充分表明,对话教学、民主教育,不是西方教育发明和独有的,而是孔子的发明和中国古代教育的经验。类似这样的教育经验和传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还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好好去挖掘和传承,以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教育价值和传世文化价值。(www.xing528.com)
三是汲古拓今。《十六讲》虽然只讲孔孟老庄、阳明和先秦诸子的思想精华,但通过汲古拓今,挖掘其沉潜价值,拓展其时代作用和未来意义,对我们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生、发展、完善的历史,认识其独特性、传承价值和教育意义,自觉吸纳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是有取精用宏的作用的。特别是《十六讲》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观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作为讲的立足点、生成点、根本点。其中贯穿着“讲仁爱、重仁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内容。如孔子的“养民惠民”的惠民善政理念、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民本仁政思想,老子的“柔”哲学、孟子的“和”思想,孔子的君子之风、孟子的浩然正气、老子的自强之义、庄子的天地之气,等等,都在突出这个特征的同时,也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在《十六讲》中俯拾皆是。
这种汲古拓今,昭示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深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深深影响着中国人古往今来的生活,成为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四是守正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守正;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创新。守正,贵在自知之明,有科学的文化自知基础,明确中国人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立德树人的基础。创新,贵在开本明新,有从自知到自觉、自信、自立、自强的价值认识和行为践履,明晰立德树人乃至国家发展、民族振兴需要核心价值观的强力支撑。
很明显,《十六讲》守正创新是很突出的。在诸子思想的融合中,通过讲孔子的“仁爱”、孟子的“爱民”、墨子的“兼爱”,阐明“无论是孔子的仁爱思想,孟子的民本思想,还是墨子的兼爱思想,都注重人的存在,将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为本,这些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创新,赋予传统文化勃勃的生命力。尤其是在讲“规矩”中,将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融合起来,具体入微地阐述“规矩”是中华传统文明礼仪的根基,是我们成就人生梦想的基石,是我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准则,是我们不偏离人生航向的保证。大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的生命基因,融入人们的现实生活,化为人们的日常要求,变为人们的行为准则。这种守正创新,实际上就是引导我们每一个人,在积极的践履中,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
厚德载物、文以载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特色;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人格特征。《十六讲》展现的就是这种思想特色和人格特征,每一个读者都可以从中找到自觉教育的精神家园,获得丰富、有益的开示。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是一位富有经验的中学语文名师,长期以来坚定不移地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撑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形成独一无二的“真性情语文”教学特色,引领一方的语文教学,功德至伟,价值无量,值得广大教师学习和借鉴。敬佩之余,写了上面的学习感言,是为序。
许序修
2020 年12 月26 日于厦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