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园林之美,香气如诗-艺术之美

园林之美,香气如诗-艺术之美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前人有所谓“山气花香无著处,今朝来向画中听”的诗句,也说到“听香”。在中国古代的文人中,以“听香”名其斋阁者甚多。不像我所见到的有些公园,春、夏、秋三季,几乎是花海,各种花,南腔北调,中姿西式,堆砌在一起,浓香扑鼻,众香混合,游人似乎经受不了这样的浓浓气息,倒有些昏昏欲睡了。在中国园林设置中,香的灵韵是这无形世界的主角。夏日的谐趣园中,荷香四溢。园林家说,香是园之魂。

园林之美,香气如诗-艺术之美

苏州狮子林有一“听香”的匾额,不太引人注意,其中包含的意义倒值得玩味。前人有所谓“山气花香无著处,今朝来向画中听”的诗句,也说到“听香”。在中国古代的文人中,以“听香”名其斋阁者甚多。“香”何以能“听”呢?

其实在中国艺术中,有个有形的世界,还有个无形的世界,有形的世界是表面的、外在的,无形的世界虽不可见,但是最重要的。中国艺术强调有形但为无形造,有形的世界只是走向无形世界的一个引子,一个契机。

好的园林是有灵魂的。这就像人一样。中国人认为,人的生命体本身是一个整体,它由形、气、神三者组成。形指外在形体,是人所以存的依托;气指生气流动,是人所以活的基础;神指精神气度,是人生命的主宰。园林本身就是一个气韵流荡的世界。一个生机活泼的生命体,外在的亭台楼阁、山水花木只是她的形;山因水而活,石依树而生,亭台连接着细径,云墙牵引着绿植,更有月到风来,影度风回,统而言之,这都是她的气;而她所显示出的精神气韵是她的神。园林也是个形气神兼备的生命体。没有气,园无以活;没有神,园林就缺少了韵味,徒然为一居所。我们进入园林,是进入一个生命的世界。

我们在园中,寻幽径,步回廊,看假山,坐小亭,俯见泉水由山间滑出,仰望群山在云雾中蒸腾,这都是看的功夫。其实,高明的赏园者知道,到中国园林,光靠视觉是不够的,好的园林其实就是一部音乐作品,一部散发出淡淡香味的音乐作品,需要你慢慢体味,需要你以心去“听”,“听”出她的节奏韵律,“听”出她的精神气度。一片山水就是一片心灵的图画,要“听”出其中所寄寓的人生意义。

前人咏扬州瘦西湖,曾有诗云:“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这两句诗真把瘦西湖的神韵写了出来。造园家非常注意这香影的创造,香影是无形的,然而无形为有形勾勒出一种精神气韵。没有这无形的追求,园林就成了空洞的陈设。瘦西湖是有精神的,创造者在无形上做文章。香,是创造者扣住的一个主题。此湖四季清香馥郁,尤其是仲春季节,软风细卷,弱柳婆娑,湖中微光澹荡,岸边有数不尽的微花细朵,幽幽的香意,如淡淡的烟雾,氤氲在桥边、水上、细径旁,游人匆匆一过,就连衣服上都染上这异香。唐代诗人徐凝有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在那微风明月之夜,漫步湖边,更能体会这幽香的精髓。不过,近年随着湖边不断地休整,微花细草少了许多。虽有遗憾,但仍不失大家风韵。这里很少有繁花艳卉袭人,只有淡香幽影的缱绻。不像我所见到的有些公园,春、夏、秋三季,几乎是花海,各种花,南腔北调,中姿西式,堆砌在一起,浓香扑鼻,众香混合,游人似乎经受不了这样的浓浓气息,倒有些昏昏欲睡了。此不合“花香不在多”的古训。

在中国园林设置中,香的灵韵是这无形世界的主角。所以园林特别注意花木的点缀。岸边的垂柳,山中的青藤,墙角的绿筠,溪边的小梅,都别具风味。春天看柳,夏日观莲,秋天赏桂,冬日寻梅,一一得其时宜

拙政园的香洲,面积很小,只有几盆盆景,然这小小的世界,却精神活络,令人流连忘返。夏日来观,但见得一阁依然粉墙黛瓦,在绿色的天地中勾勒出一道纤纤的丽影,无风竹自动,有意藤轻缠,真有落落不凡高人之气度。尤其是那飞檐,如一只翠鸟在轻柔地飞旋。冬日来观,若是大雪漫天,此地更是好去处,雪落溪上,雾笼阁间,茫茫天地中,枝木横斜,老树参差,别具风味。

北京颐和园内有个谐趣园,仿无锡寄畅园而造,但又有自己的特点。这个园子经过多次改造,原初的风味有些变化,但至今仍不失为一个好去处,仍是中国最典型的园中之园。前人说谐趣园得水、时、声、桥、书、楼、画、廊、坊九趣,在我看来,最得香趣。夏日的谐趣园中,荷香四溢。坐于饮绿亭中,饮绿听香,真是摄魂荡魄,使人觉得人世间原来如此美好,天地间原有这般可景、可香、可意。(www.xing528.com)

园林家说,香是园之魂。园林的叠山理水固然重要,花木的搭配也不可忽视,它往往是园林的点景,香是突破静态空间的重要因素。苏州拙政园有“雪香云蔚亭”“玉兰堂”“远香堂”,又有所谓香洲、香影廊,等等,都是在“香”上做文章。花的点缀,或黄或白或红,颇有讲究;或灿若云朵,或小若微尘,需要布置得当;或露或藏,或抑或扬,也须多思量。因为造园家知道,造园不是造一个住的地方,而是造一个与一片生命相关的世界,造一个活的天地。

古人以“香”比喻人的精神境界,人要保持这生命的天香。李商隐《落花》诗云: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这是一首绝美的落花小诗,真可谓洗尽铅华,是其人生命运的嗟叹,又是对沐浴香氛的嘉赏。诗人透过泪眼模糊的眼,在眷恋感伤外,造出了一个美的香城。诗作于会昌五年(845年),当时诗人因母丧而居住在永乐(今山西芮城),以栽植花木自娱,此诗触景生情,写人生感受。

高楼上的尊贵客人,因花落不再赏玩,相继散去,暗喻世事就是如此残酷。留着惜花人还在此流连,小园里风致依然,落英缤纷,覆满了弯弯的小径,飘飘洒洒地送别余晖。诗人似乎一生都在这意象世界中徘徊。颈联写对花的眷恋,望着落花沾地,悲肠欲结,不忍心扫;望眼欲穿地盼着花儿永在,花儿仍纷纷落去,让惜花人空留梦幻。尾联写春去也,花飘飞,茫然地目对残春,泪水沾满了衣衫,也染上了香氛。这一片香氛就在他的心中氤氲,就在他的灵魂中滋育。诗人没有失落,只有坚守,只有“惆怅兮自怜”的带泪的笑。

兰虽可焚,香不可灰。所得是沾衣,诗人所拈取的正是这无法碾压成灰的香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