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禅家艺术之美: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沈周《天池亭月图》

禅家艺术之美: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沈周《天池亭月图》

更新时间:2025-01-17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禅家以“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作为悟道的最高境界,这也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审美理想。时间无限流转,人生代代转换,这是变;而这一轮月亮年年来望、世世来望,都是如此,这是不变。万古同一时,古今共明月。沈周的《天池亭月图》说:“天池有此亭,万古有此月。一月照天池,万物辉光发。不特为此亭,月亦无所私。缘有佳主人,人物两相宜……”月光如水,照古照今,照你照我,唤醒人的真性,“人物两相宜”,成就浑然一体的宇宙。

禅家以“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作为悟道的最高境界,这也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审美理想。

被誉为“孤篇压全唐”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是唐诗中最美的篇章。闻一多甚至说:“在这种诗面前,一切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他认为,此诗中表现出一种“更夐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寂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他分析道,诗中表达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了的纯洁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他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样的评价真可谓无以复加,然而并非溢美。

诗分四个单元,前八句为第一单元,“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扣住春、江、花、月、夜五字,说江边一个春花烂漫的月夜发生的故事,是诗思之由来,交代了时间、地点,更创造出一种属于自我体验的独特生命境界。江水千古流,冬去春又来,江边的春花又开了,年年如此,永远如此。而我来了,此时此刻我所面对的世界,由我心灵体验出,它是独特的,唯一的,不可重复的。诗通过个人独特的体验,说超越凡常和琐屑的道理,说永恒的故事。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八句为第二单元,对着一轮明月,几乎用“天问”的方式,发而为月与人的思考:这个江畔什么人最早见到月亮,江月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时间无限流转,人生代代转换,这是变;而这一轮月亮年年来望、世世来望,都是如此,这是不变。诗思在过去、现在、未来中流转,在变与不变中流转。

上面两个单元说作为类存在物的人的命运,下面两个单元具体到思妇与游子的个性遭遇,谈人生问题。“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这十句为第三单元,写由月光逗引所产生的两地相思,从思妇角度诉说如江水一样绵长、像江花烂漫月夜一样美好的思念情意。人类因有情,才形成世界,“愿逐月华流照君”─愿意随着这月光去照亮你痛苦的心扉,有了牵连,生命才有意义,这牵连的情感,如清澈的月光一样纯洁光明。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最后十句从游子的角度写思念,写“春半不还家”的“可怜”。然而诗并没有落在忧愁和悲伤中,诗人颖悟到,生命不仅是等待,更应如春花怒放一样展开。“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春将尽,月西斜,蹉跎了时光,也就灭没了春江花月夜所赋予的生命美好。“不知乘月几人归”,真正能归于故乡、到达理想境界的人,毕竟是少数。“落月摇情满江树”,由时间流动、美好稍纵即逝所荡漾起的人的饱满生命状态─如圆月一样的生命状态,才是最重要的。

诗人其实是在说,如果让春江花月夜所荡起的纯洁明亮的生命之光,弥漫于人的整个生命空间,将会有不一样的人生。《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这“神一样的存在”,这青春之歌、永恒之歌,形成一种力量,引领并推动着这个王朝向浪漫、饱满的盛唐世界行进,也给后世人们带来无穷的美好和精神力量。(www.xing528.com)

李白《把酒问月》就带有这样的节奏,诗的最后六句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今夜,我在这清溪边,明月下,流水中映照的明月,还是万古之前的月,小溪里流淌的水,还是千古以来绵延不绝的水。明月永在,清溪常流,大化流衍,生生不息。随月光洒落,伴清溪潺湲,人就能加入永恒的生命之流中。诗中强调,人攀明月不可得,如果要“攀”─追逐,古来万事东流水,只能空空如也。万古同一时,古今共明月。月光长照金樽里,永远摇曳在人自由的心中。

类似唐代诗人的咏叹在后世缕缕不绝。《二十四诗品·洗练》说:“流水今日,明月前身。”清人张商言说:“‘流水今日,明月前身’,余谓以禅喻诗,莫出此八字之妙。”禅之妙,诗之妙,在永恒的思考中。不是永恒的欲望追求(如树碑立传、光耀门楣、权力永在、物质的永续占有等),而是加入永恒的生命绵延中,从而实现人的生命价值。

沈周的《天池亭月图》说:“天池有此亭,万古有此月。一月照天池,万物辉光发。不特为此亭,月亦无所私。缘有佳主人,人物两相宜……”人坐亭中,亭在池边,月光泻落,他由此作亘古的思考。古与今合,人与天合,人融于月中、水里,会归于无限的世界里。月光如水,照古照今,照你照我,唤醒人的真性,“人物两相宜”,成就浑然一体的宇宙。

松将朽,石会烂,沧海桑田,一切都会变,存在也说明它将不在,万物都不是永远的存在,只是一种短暂的事实,中国诗人﹑艺术家的水月之思,就是为了“出离时间”─从短暂与永恒的相对计量中逃遁,回到自我真实的生命中,赋予当下存在的绝对意义。

永恒在当下,在自我,在生活本身,也就是将人从负债的人生中拯救出来,从从属性的存在中突围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