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始县革命老区-工业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建始县革命老区-工业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发展“五小”工业“文化大革命”中,县委贯彻“抓革命、促生产”的方针,坚持发展“五小”工业,工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会后,工业学大庆运动不断发展,1976年度全县评选出工业学大庆的先进单位7个,先进车间、工区、队34个,先进班组47个,先进个人1164人,红旗单位2个,建始县工业学大庆在恩施地区名列前列。

建始县革命老区-工业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发展“五小”工业 “文化大革命”中,县委贯彻“抓革命、促生产”的方针,坚持发展“五小”工业(小水电、小水泥、小钢厂、小煤窑、小化肥),工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全县建起10多个国营小厂矿,除少数厂矿属不切实际的盲目上马外,大部分厂矿发挥了较好效益。

1966年11月,开始修建野三河水电站,并争取到了省水利厅的工程经费,保证了电站修建所需资金。1970年底,完成野三河水电站至县城35千伏45.3公里输电线路的架设安装工程;1971年野三河一级水电站第一台机组发电,1972年又动工兴建野三河二级水电站。至此,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各区、社、大队共兴建大小水电站46座,总装机容量3万多千瓦。

1966年8月,县委决定建设红灯煤矿,并派3名煤矿技术员和老矿工,带领10多名民工,揣着县财政拨的7000元办公经费,靠一双手,用钢钎、大锤和肩挑背驮,开始施工。他们两年没回家过春节。1968年,省煤炭厅投资47万元,修通到红灯煤矿5公里的公路,购进一套60千瓦的柴油发电机组送电,改善煤矿井下通风、照明和排水条件。1969年12月,煤矿1号井提前1年建成投产,当年产煤7183吨,保证了县化肥厂的生产用煤。

1969年10月,由省、县共同投资318万元,开始兴建县化肥厂,这是恩施地区第一个化肥厂。同时,采购大小设备200多套。

1971年5月,县化肥厂建成投产。1973年,生产合成氨3460吨、碳酸氢氨1.38万吨、标肥1.11万吨,创工业产值232万多元,生产能力、产品、产量、质量、消耗等八大经济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部颁标准,成为同行业的先进单位。县化肥厂的建成,从根本上解决了全县农业生产的肥料问题。

县化肥厂投产后生产的碳酸氢氨

1970年4月,开始在猫坪区杜家乡龙洞湾兴建县水泥厂,1971年5月建成投产,年产水泥仅200吨左右,后逐年扩大生产规模。(www.xing528.com)

1971年,县钢铁厂在黄家湾建成投产,生产出合格灰口铁,得到省、地工业部门和省钢铁设计院的肯定。但由于生铁含硫量过高,小炉无法将其脱掉,所铸产品易炸裂,产品销不出去,后转为硅酸盐制品厂。

1974年,在县城西门外茨河旁建成县大曲酒厂,年产大曲酒150吨、白酒300余吨,1976年,所产大曲酒被评为地区优质酒,1977年跨入省优行列。

1974年12月,建成“建始县城关镇卷烟厂”,1975年正式投产,当年完成产值5万元,生产雪茄烟264箱。

建设大庆式企业 1964年,毛泽东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1971年后,工业战线开始学习“铁人”王进喜的艰苦创业精神,走“自力更生”道路,建始县工业建设开始起步。工业品种由“五小”农具和少量加工机械发展到生产切碎机、粉碎机、脱粒机、水轮机、电动打眼机、新式步犁、变压器、矿车、耐酸泵、碎石机、生铁、氮肥、磷矿粉、水泥、硫磺、白糖、大曲酒等等。1971年到197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平均以14.8%的速度增长,工业实力逐步增强。到1975年底,全县工业企业发展到110个,从业人员1827人,工业总产值1126万元,比1966年的333万元上升3倍多(该数据有统计上的不变价因素和市场价格因素上的不可比性)。

1970年,县大里磺厂荣获全省第一批大庆式企业称号。县大里磺厂建于1966年冬,不到10年,建成3对硫磺矿井、1对采煤井、11座炼磺炉,修通8公里进厂公路,1969年建成160千瓦小电站;1978年,硫磺产量比正式投产的1967年的285吨(产值18.55万元)翻了三番,硫磺纯度达99.49%,连续10年超过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为国家积累资金131万元,该厂多次被评为省、地先进单位。

1976年初,县委在大理磺厂召开全县工业学大庆经验交流会,表彰先进,交流经验。会后,工业学大庆运动不断发展,1976年度全县评选出工业学大庆的先进单位7个,先进车间、工区、队34个,先进班组47个,先进个人1164人,红旗单位2个,建始县工业学大庆在恩施地区名列前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