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学大寨运动 1964年7月,建始县开始掀起农业学大寨运动,但声势不大,农田基本建设项目不多,粮食单产没有多大提高。
1970年后,在学大寨运动中,违背人民群众的意愿,抛弃中国的传统习俗,春节不放假,要求干部、群众过所谓“革命化春节”。推广大寨式“标准工分”,搞平均主义,挫伤了社员的劳动积极性。限制家庭副业,不准劳力外出,把农村搞成一潭死水。
1972年起,动员全县人民搞以坡改梯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来提高粮食单产;并大力普及农业科技,改进耕作技术,推广良种,促进粮食作物的全面丰收。当年,在山西省技术员指导下,在7个公社建起了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10月,组织30多名技术员到海南岛繁育杂交玉米、杂交高粱种子;全县杂交一代玉米示范田达到1000公顷。1973年春,县委组织1100名干部,由比较熟悉农业生产、有农村工作经验的领导带队到农村第一线,和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帮助农村社、队开展工作,组织农业生产。1974年7—8月,县委分3批组织879名农村工作干部到山西省昔阳县和大寨大队学习其先进经验。1975年9月,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建始县被评为全国316个学大寨先进县之一。10月,县委召开2000多人参加的农业学大寨会议,作出一年建成大寨县的决定;全县抽调3000个劳动力,加上长梁公社的3000个劳动力,共6000人在长梁公社铜锣大队搞坡改梯会战。1976年,县委提出“全县人民总动员,苦战一年建成大寨县”的口号。1月,县委主要领导在长梁公社金星大队办“大样板”,从全县每个生产队抽调1名劳力,按民兵建制组成3000人的农田基本建设专班,对方圆近千亩红沙丘陵进行移山填槽造平原,定向爆破3次,用炸药77吨,搬掉山头40个,造田300亩。同时,组织1204名干部到农业第一线,在249个大队开展学大寨运动。全县各公社、大队办学大寨的“大样板”,共组织改田专班4.4万人,改田约2000公顷。
长梁公社金星大队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现场
1965年,白肋烟在建始县试种成功,随即在全县推广。到1978年,全县白肋烟种植1253公顷、产量2777吨,建始县因此成为全国白肋烟生产基地县。以贝母、黄连、黄柏、厚朴、杜仲等为骨干品种的中药材得到发展;同时,引进优质水果、茶叶等多种经济作物;发展漆、桐、果等经济树90多万株。
林业生产的发展 1970年10月,征收荒山1273.27公顷,办起了国营肖家坪林场。1972年,一些公社营造杉木林300公顷;1974年,一些大队林场营造杉木林366.67公顷。1973年冬开始,从红岩寺到高坪公路两旁的95个生产队营造25公里的漆、棕林,至1975年,共栽漆树苗88.3万株、棕树74.6万株,并在274个山头直播棕树种子1.15万公斤。1976年9月,全县5个区的600个生产大队,垦抚老油茶园2450公顷,新发展油茶园1620公顷。从1977年起,林场通过对华山松低产林进行间伐、采伐和更新,种植日本落叶松混交林183.71公顷,成活率为90%左右。高岩子林场将华山松逐步更新为柳杉、杉木和日本落叶松。穿洞子林场以林业育苗和林业科研为主。到1978年末,全县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办林场207个,有专业劳力2032个,经营面积1.31万公顷,其中造林型林场60个、林药间作型林场111个、茶林型林场21个、漆林型林场7个、油茶场6个、油橄榄场1个、采育场1个。(www.xing528.com)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县林业生产虽有一定发展,但由于工农业生产大量需求木材,森林资源遭到过量砍伐而下降,林地面积逐年减少。1967年,全县有林地7.4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2.5%;1975年,全县林地下降到5.0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1.3%。
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设施建设 农业学大寨运动将农田基本建设推向高潮。1971年,全县各社队抽调20%的劳力组成“三治”(治山、治水、治土)专班,坚持常年施工,农闲突击,逐队治理,改变生产条件。到1974年,全县改造冬泡田2112.33公 顷,占全县冬泡田面积的95%;1975年,成立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全县组织6000个劳力的改土治水专班,坚持常年施工,县社两级逐年增加对农田建设工程的投资,当年改田达到历史最高峰3099公顷。1970年至1978年,全县坡改梯、旱改水共计14860公顷,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6.86%;全县旱涝保收的基本农田达到10620公顷,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6.34%。水利设施建设也取得一定成效。1966年,全县仅有水库2个、容量48万立方米,塘堰509个、容量229万立方米。1959年11月,动工修建长梁“五河一线”(陇里河、木桥河、茶园河、盛竹河、拦羊河)水渠,又名“白广长渠”(白云乡到广龙乡),后时建时停;1971年后,陆续完成80%的工程,可灌溉农田476公顷。1971年11月,经川鄂两省地县领导协商,将四川省奉节县四十二坝划归建始县修水库,并命名为“川鄂友谊库”,即四十二坝水库;年底建始县组织1000多人动工修建。到1976年,全县有水库47处、容量2754万立方米,其中10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2处;塘堰1221处、容量735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560公顷。1971年至1973年,建始县组建民兵团赴宜昌参与建设“三三〇”(葛洲坝)水电工程。
1977年11月“铁姑娘”们在“三治”工地抬石头
“文化大革命”期间,建始农业机械化有一定程度发展。1966年,全县农用机械总动力551马力,主要农业机械有:大、中型拖拉机5台140马力,手扶拖拉机5台38马力,脱粒机178台40马力,电动机2台17马力,柴油机36台356马力,农副产品加工机械233台,植保机械1825架。“文化大革命”十年,累计抽水灌溉农田1万公顷,保收稻谷9000余吨。到1975年,全县有扬场机7台、粉碎机666台、青饲料切割机221台。到1976年,全县农用机械总动力发展到1.9万马力,平均每个大队53.7马力。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26台2863马力,手扶拖拉机172台2000马力,脱粒机761台523马力,电动机514台4100马力,柴油机822台1.02万马力,农副产品加工机械3564台,农用汽车8辆620马力,植保机械3646架。全县开始推广各种农业新式机械,有割晒机8台、机耕船4台、插秧机2台、动力喷雾器97台。
社队企业的发展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县社队企业主要是工业企业和农业企业。1970年后,各区镇建了12个农机厂。到1978年,全县社队工业企业达到102个,总产值1180万元。主要行业为采掘业、食品加工业、饮料酿制业、纺织业、缝纫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小水电站、电石、硫磺和骨胶等化学工业、农机具修理和制造、建材陶瓷及公社拖拉机站等其他行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