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至1966年,县委带领全县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进行十年艰辛探索,经济和社会事业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仍然取得较大成就。特别是通过1963年至1965年的3年继续调整,农业生产获得连续丰收。196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3479.77万元,比1956年的1566.26万元上升54.98%,其中农业总产值3118.58万元,比1956年的1437.2万元增长1.17倍。全县粮食总产量11.45万吨,较1964年增长28.2%,人均增加粮食68.5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52公斤;比1956年的8.64万吨增长32.44%,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好水平。全县农业总收入达到2496万元,比1958年的1433万元增长74.2%。正确处理粮、畜、药全面发展的关系,使粮、畜、药得到很大发展。生猪年末存栏11.55万头,比1957年的8.05万头增长43.4%,其他牲畜的发展也呈上升趋势。茶叶、桐油、药材和苎麻等经济作物都有相应发展。1965年冬到1966年春,突出抓农田基本建设,全县旱改水田80公顷,坡改梯733.33公顷。
工农业生产 十年间,因大办钢铁等原因,自然林破坏较严重,但国营林场的建立为后来的林业生产打下了基础。1957年4月,建立长岭岗国营林场,经营面积1019公顷;并于1958年和1965年两次引种栽培的2.2公顷日本落叶松获得成功。1963年1月,建立高岩子林场,经营面积3421公顷。后来又建起了穿洞子林场。1965年7月,层层建立林业生产发展管理机构,做到“护、管、蓄、育”并举,明确集体山林、自留山、零星果木、竹林、山林的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调动群众发展林业生产积极性。同时,县、区、公社均成立林业生产领导小组,加强对林业生产的领导。1963年,县成立国营拖拉机站,有轮式拖拉机6台,除用于农田耕作外,也投入农业运输。1964年至1965年,引进白肋烟种子试种成功,白肋烟生产成为全县农民经济收入和农村财源的支柱产业。1965年,轻工企业由“一五”时期的24个增加到53个,工业总产值达到361.19万元,比1956年的129万元增长64.28%。
基础设施建设 1956年修建高坪区阴坡河小水库。1957年11月,开始修建三里区东龙河水利灌溉工程,由滚水坝、4座渡槽、两条20公里的主干渠组成,可灌溉农田467公顷;国家投资84.46万元,累计完成土石方59.14万立方米,投入标工100.4万个,1965年7月全部竣工。其他各地均兴修小塘小堰,整修加固引水渠,改善小型水利设施。1958年,七里坪电站和三里老村电站同时动工,均于1964年建成发电。1957年11月,开始修建县城至河水坪段27公里公路,县财政投资4万元,地区财政补助2万元,组织沿线1.03万民工投工,于1958年2月竣工通车。1958年8月,续修河水坪至官店口119.7公里路段,冶金工业部投资200万元,组织沿线民工8915人施工,共完成路基土石方313.88万立方米,建成涵洞223个、桥梁3座,于12月14日全线通车。1959年建成30公 里的建(始)磺(厂坪)公路;1960年动工修建24公里的高(店子)楂(树坪)公路。1958年至1960年,龙坪、三里、高坪、茅田、花坪等区修成7条连接干线公路的短距离辐射道路共35公里。1963年开始重点改善18个路基项目,新修永久性桥梁27座586.6米,铺筑渣油路面26.66公里。
教育事业 1957年,全县有学校387所(其中小学383所),在校学生3.19万人(其中小学3.04万人),教职员工1185人。1958年,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87.5%;全县以区为单位设中学10所,全县初、高中在校学生2639人,教职员工70人,县一中增设2个高中班,成为建始县第一所完全中学,为湖北省108所重点中学之一;全县有公办小学352所、学生2.48万人。1961年,全县公办小学学生2.59万人,由于发展过快,教育经费、教学设备、师资质量等矛盾突出;7月,对全县小学教师进行精减,61所公办初小转为民办公助。1962年,全县精减教职员工287人。1964年“四清”运动中,兴办农村“耕读小学”1309所1382个班,有教师1297人、学生7525人;校址主要设在农村生产队,实行半日制,以识字为主,对农村扫盲教育起了一定作用。同年,城关镇创办民办中学。1965年,全县公办小学减至271所349个班。(www.xing528.com)
卫生计生事业 1957年,全县有农村诊所87个、医务人员260人;1959年,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470个、病床位797张、卫生技术人员805人;1963年,全县有联合诊所121个、医务工作者417人。1957年,是建始县20世纪50年代百日咳和麻疹流行最大的年份,百日咳患者1134人,患病率为360/10万,死亡率0.71%;麻疹患者4278人,患病率为1358/10万,死亡率2.57%。由于人民政府积极组织治疗,死亡率均低于50年代其他年份。1965年,县境内再次暴发麻疹,发病6541人,患病率达2010/10万,是建始县解放后麻疹发病人数和患病率最高的年份,死亡52人,死亡率0.8%,是解放后麻疹死亡率最低的年份之一。1957年,全县总人口30.86万人,人口净增率为17‰,开始进行计划生育口头宣传;1962年开始进行男子输精管和女子输卵管结扎手术;1963年,成立县委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本着“积极提倡,普遍宣传,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原则,重点在城关和机关进行计划生育试点。
文化广播事业 1960年2月,成立县歌舞团,有演员15人,1963年有演员20多人。县歌舞团先后引进、移植歌剧《刘三姐》《夺印》《箭杆河边》等,在全县城乡演出,并被《湖北日报》报道为“活跃在高山的文艺轻骑队”。1963年,县歌舞团被湖北省文艺局授予“五好剧团”称号;同年,被纳入恩施地区社教总团文化工作队,参与创作、排练大型歌剧《山花烂漫》。为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赶排《三里湾》《两个队长》等节目,共演出40多场,观众2.48万人。1965年,成立县农村文艺宣传队(又名种子队),有演职员14人;1966年,与恩施地区农村文艺宣传队排练大型歌剧《亿万人民跟着毛泽东》,在全地区巡回演出。1964年,全县农村俱乐部由58个发展到289个,成为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心。1965年更名为政治夜校。1965年,相继建立三里、高坪、花坪3个区广播站,有广播工作人员13人、广播喇叭2187只、专用广播线路419杆程公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