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始县革命老区三年困难时期与人民群众渡过饥荒

建始县革命老区三年困难时期与人民群众渡过饥荒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大办公共食堂的过程中,建始县遭受了连续三年的困难时期,造成粮食大幅度减产,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全县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在饥荒中越陷越深。县委组织全县人民渡过饥荒。由于生活极度困难,长期吃草根树皮等“代食品”,缺乏营养或中毒,造成人民群众体质衰弱,不少人病死或饿死。县委及时组织392人的医疗队奔赴农村治疗。

建始县革命老区三年困难时期与人民群众渡过饥荒

在大办公共食堂的过程中,建始县遭受了连续三年的困难时期,造成粮食大幅度减产,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全县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在饥荒中越陷越深。县委组织全县人民渡过饥荒。1959年7月至9月,连续干旱81天,县城最高气温达39.9℃,河水断流,塘堰干涸,稻田龟裂,农田受灾面积2.98万公顷,重灾面积1.9万多公顷,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8%以上。县委组织3万多人的抗旱专班,动员8万多群众突击救灾,筑拦河坝745处,找水源1396处,搭简易自来水槽5244条,架水车366部,组织提水桶2.8万担、抽水泵21台,挽救农作物7518公顷。1960年7月起,全县持续干旱40多天,农田成灾面积7734公顷;8月24日,全县遭受暴风雨袭击,农田成灾面积7017公顷。1961年7月6日,全县遭受暴雨袭击,降雨量187毫米,是1952年以来最大的一次降雨,有60个公社181个大队受灾。7月17日至9月11日,全县大旱57天,有286个大队遭受旱灾,1191口塘堰干涸854口,秋粮受灾面积1.56万公顷,占播种面积的44.8%,秋粮因旱灾比1959年的旱灾还减产728万公斤。入秋后,全县遭受50多天的连续阴雨,全县80个公社286个大队受灾,农田受灾面积1.55万公顷。

三年来,造成全县共减产粮食7500万公斤。1959年,全县粮食产量下降到6290万公斤,低于最低水平的1950年;1960年继续下降到6220万公斤,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最低水平;1961年有所回升,也只有7280万公斤,远远低于1957年的水平。生猪年末存栏,1959年已降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低水平;1960年又降至4.15万头,全县仅出栏肥猪7558头,平均每9户出栏1头肥猪,肥猪平均每头只有统装肉(含骨头)50公斤,全县总人口28.84万人,全年人均仅有1.3公斤猪肉;1961年年末生猪存栏6.18万头,户平仍不足一头。不少食堂不仅一年四季看不到猪肉,连粮食也无法供给,常常断炊,被迫采集各种代食品充饥度日。

由于生活极度困难,长期吃草根树皮等“代食品”,缺乏营养或中毒,造成人民群众体质衰弱,不少人病死或饿死。1959年春开始,全县农村出现浮肿1673人,肝病812人,其他如枯瘦、子宫脱垂、肿干闭经病等营养不良引起的疾病8809人。1960年,全县出现1岁至14岁的孤儿689人。县委及时组织392人的医疗队奔赴农村治疗。全县发放救灾款24.8万元、救济款10.15万元,供应粮食651.5万公斤、猪肉1.1万公斤、食糖1.41万公斤、食油1675公斤、副食1.29万公斤进行救济。3年来,县民政部门发放救济款9.5万元、救灾款70.75万元、寒衣款12.1万元,共计92.35万元,帮助435个大队解决73.88万人次的吃饭、穿衣、治病、住房等方面的困难。1960年,县委组织3.3万人抗旱救灾,组织3.8万人开展多种多收。1961年,县委号召各生产队大种南瓜,要求平均每人种10窝。(www.xing528.com)

同时,生育率下降。1959年至1960年,全县出生人口1.16万人,死亡1.97万人,两年人口负增长8109人,其中1960年出生5186人,为新中国成立后出生人口最少的一年;死亡1.12万人,为新中国成立后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年。在没有战争、没有瘟疫、未实行计划生育的年代,人口出现负增长,其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