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始县革命老区发展史

建始县革命老区发展史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建始苏维埃政府按照新型文化教育模式的内容和要求,积极发展苏区教育事业,把普遍实行义务教育,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努力扫除文盲,培养大批革命人才,作为苏区教育的中心任务。苏维埃政府在发展教育中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一是在苏区财政收入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紧缩开支,拿出一定经费来办教育;同时,对红军、烈属的子女及工农贫民子女实行免费入学。

建始县革命老区发展史

经济建设 加强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是共产党苏维埃政权坚持革命的重要一环。建始苏区的经济建设,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保障了军需,支援了红军,基本满足了苏区人民的日常需要,为苏区的巩固和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

建始苏区首先以恢复和发展农业经济为主,号召农民大力发展经济林,广植桐 、茶、漆、棕,多喂牲畜,并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缺乏农具、种子、劳力、耕牛等实际困难。大荒乡苏维埃政府要求干部不脱离生产,必须完成上级下达的生产任务;对缺乏农具、种子的农民,乡苏维埃政府予以解决,对缺乏劳力又无耕牛的困难户和红军家属,组织转工小组,“帮工”或“代耕”予以解决;在苏区建设初期,实行不交租、不交捐税的政策,鼓励农民发展生产。红军战士每到一处都帮助农民搞生产;贺龙还常和当地农民拉家常,讲“生产经”,鼓励农民把田种好,满足自己生活需要。

建始苏区积极贯彻执行“赤区经济务须与白区流通”和“冲破白区封锁,打破作茧自缚”的政策,即允许白区商人来赤区贸易,并对抬高物价的行为予以严处,保护中小商人正当贸易权益;同时,积极组织苏区的商贩、农民到白区去进行商品交换。红军每到一地都非常重视商业,不准强买强卖,采购物品,概予现金,以保障公平交易;并到处写有“保护工商业”“保护外来行商”“取消苛捐杂税”“取消一切高利贷”等标语口号,宣传党的商业政策,以稳定人心,发展商品经济。长阳秭归、资丘一带的盐客、布匹商常来苏区进行贸易,换回生漆桐油茶叶土特产;运来的食盐,由乡苏维埃政府优价收购,然后分户供应。1933年6月底,建始县苏维埃政府在官店口办起了苏维埃商店,主要经营副食杂货和布匹,向外推销山货,价格合理,很受欢迎,满足了苏区民众 的生活需要。开业20天后,国民党军新三旅进犯占领官店,商店被烧毁。

土地改革后,建始苏区实行统一的农业、商业低税率政策,按一定的累进率收税;各种杂税一律取消。1931年至1932年苏区征税标准为:土地税,100元起征,价值100元以上的土地,富农征收15%,中农征收5%,贫农征收3%或免征;营业税,以资本计,资本在50—200元者征收2%,200—300元者征收2.5%,300—400元者征收3%,400—500元者征收3.5%,500—600元者征收4%,600—800元者征收4.5%,800—1000元者征收5%,1000—2000元者征收6%,2000—4000元者征收6.5%,4000—5000元者征收7%,5000—8000元者征收8%,8000—10000元者征收10%。同时,免征粮食人口税,减半征收油盐税,保障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要和促进商业发展。

革命宣传教育 党和苏维埃政府十分重视革命宣传教育工作,建始苏区建立后,采取多种形式,向广大群众和学生宣传共产主义思想,用先进的文化启发教育他们不断向上,追求进步,摒弃落后,最终实现消灭剥削制度,使苏区人民受到了深刻的革命教育。

红军写在红沙溪曾家板壁上的标语

标语、传单,是红军和苏维埃政府常用的宣传教育方式。红军走到哪里就把标语写到哪里。常就地取材,用墨水、红土,把标语、口号写在墙壁、石头、木板上,宣传党的政策,鼓舞群众斗志。有时还派人把标语、传单散发到白区,教育群众,瓦解敌人士气。其宣传内容根据实际需要而定,有《告工农贫民书》《工农联合起来》《当兵就要当红军》《长工苦》等短小精悍的诗歌,以及“实行土地革命”“拥护苏维埃”“拥护共产党”“踊跃当红军”“永不纳租”“没收地主土豪土地给贫民”等口号。(www.xing528.com)

另一种宣传形式就是教唱革命歌曲。苏维埃政府每次召开群众大会都要教唱革命歌曲;同时组织人员到处演唱,收到很好的效果。演唱的歌曲采用人民群众熟悉又爱听的苏武牧羊调、土家山歌调、花鼓调,来填写有革命内容的歌词;流传最广的有号召农民起来革命的《贺龙将军到》《妇女解放歌》《放脚歌》《参军歌》等。

苏维埃学校发展 苏区文化教育是苏区革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1930年10月,湘鄂西第二次工农兵贫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文化教育决议案》,把文化教育列为苏维埃政府主要任务之一,明确了苏区文化教育建设的发展方向。

为此,建始苏维埃政府按照新型文化教育模式的内容和要求,积极发展苏区教育事业,把普遍实行义务教育,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努力扫除文盲,培养大批革命人才,作为苏区教育的中心任务。县、区苏维埃政府宣传教育委员,经常召开会议研究、指导苏区文化、教育工作,监督苏区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及时解决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经常做团结教育知识分子的工作,提高教师思想觉悟,要求教师为苏区教育贡献才智。

建始苏区在红军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苏维埃学校发展很快,共创办列宁小学(亦称苏维埃小学、贫民小学)15所,改良私塾8所,有教师25名,在校学生500余人。改良私塾就是对原有私塾进行改造,要求这类学校接受苏维埃政府领导,贯彻苏维埃教育方针。苏区小学按苏维埃政府规定设置了课程和统一了教材,并严把教材的政治关,坚持思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的原则,取缔反动教材,增开了算术、常识音乐体育等课程,改传统的单一教学为班级教学,注重思想教育,禁止体罚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苏维埃政府在发展教育中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一是在苏区财政收入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紧缩开支,拿出一定经费来办教育;同时,对红军、烈属的子女及工农贫民子女实行免费入学。二是解决教师紧缺的问题。苏维埃政府对“老先生”进行了团结和改造。同时,新指派一些有文化知识的革命积极分子任教,或从红军中抽调干部任教,既改变了教师队伍成分,又提高了教师素质。三是借用民房或修整祠堂、庙宇做学校,解决无校舍的困难。

在艰苦的条件下,苏区学校为党为人民培养了一批具有初级文化知识的青少年。一些师生积极投身革命,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有不少师生报名参加红军和游击队,壮大了革命队伍,充实了革命力量。如教师王松庭,受到革命熏陶和教育,毅然投笔从戎,参加红军,后来还担任了官店游击队政委。王松庭英勇善战,在一次战斗中负伤而被捕,敌人用尽酷刑,他大义凛然,威武不屈,在湖南长沙英勇就义,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