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个热词,叫作“拔丝吻”,很黏、很热烈。
老郑州在描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常用一个俗语,叫作“拔丝(儿)”,意思是很铁、很过硬。
拔丝其实是一种烹饪方法,就是将糖熬成能拔出丝来的糖液,然后裹在炸好的食物上,比如年轻人喜爱的拔丝苹果、拔丝山药、拔丝红薯、拔丝金枣、拔丝地瓜、拔丝鲜桃等等。
可见,无论食物,或者关系,抑或生动形象的“拔丝吻”,都可以用“丝”来形容。中国人对“丝”有着独特的情感。原产于中国的丝绸,多年来一直是上到天子下到百姓的垂青之物,象征着富贵和奢华,同样受到西方的吹捧,陆海丝绸之路自汉唐即已开辟,如今的“一带一路”更是在联通中外、惠及世界的贸易中焕发出光鲜异彩。
山东是拔丝菜的发祥地和孔子故里,山东籍的豪门士族兰陵萧氏早在南北朝时期就特别关注“丝”,尤其是南梁开创者、著名文学家梁武帝萧衍。信佛的萧衍有一个小名,叫“练儿”。此名出自佛经,全称为“阿练若”或“阿兰若”,意为“寂静处、无诤地、禅定之所”。他膝下一共有八个儿子,均以“丝”命名,分别为萧统、萧综(缵)、萧纲、萧绩、萧续、萧纶、萧绎、萧纪。
八子的“字”中,“统”“纲”“纪”最为霸气,“综”“绎”“纶”最富想象力,“绩”“续”则直接表明父亲萧衍对萧梁江山社稷的美好祝愿。如果将这些字合在一起,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小时候悬挂在中堂上的对联:祀祖礼神祈福禄,维纲绍纪统经纶(或为“维纲缵绪绍经纶”)。上联的意思很明显,就是祈福(祭祀先祖、礼奉神明、祈求福禄),下联则是希望后代能够继承祖上传统美德,不断提升政治才能和地位,光耀门庭。其中的“维”“绍(缵)”“统”均为动词,维护、继承、统领之意,而“纲”“纪(绪)”“经(纶)”则为名词,法度、规范、能力(治国理政)之意。这副对联比起“天高地厚君恩重,祖德宗功师范长”之类,更为含蓄文雅,更符合满腹才学、志向高远的萧衍的胸臆。
萧衍用八个带“丝”的字,为儿子命名,充分彰显了他对后代的祈福与期盼。仅从其儿子的作为上来看,基本达到了他的愿景:政治上八个儿子全部封王,萧纲、萧纪、萧绎先后称帝;文学上,萧统、萧纲、萧绎更为突出,与父亲萧衍并称文坛“四萧”,成就远超汉魏的“三曹”,萧统的《昭明文选》、萧纲的“宫体诗”、萧绎的《金楼子》都是蜚声文坛的鸿篇巨制。
但是,可惜的是,这些以“丝”命名的王爷之间并不“拔丝儿”,他们与父亲的关系也很不融洽。
最恨父亲的莫过于次子萧综。此君本为前朝皇帝萧宝卷(东昏侯)的遗腹子,萧衍篡位后,将前朝后宫中年轻美貌的吴淑妃(吴景晖)纳入自己名下,当时她已经怀孕,所生就是后来的萧综。萧综长大得知自己的身世后,将其任职的徐州府周围的楝树全部砍伐掉,以发泄对“练儿”(即萧衍)的不满。后来,他还主动逃离南梁,投奔北魏,潦倒而终。
长子萧统也与父亲多有嫌隙。萧统一岁多就被立为太子,是嫡传皇位继承人。可惜的是,父亲太高寿了,年过花甲仍然健硕,而作为太子的萧统与父亲相差三十八岁,眼看自己已经成年,但接班之日却遥遥无期。可能正是这个缘故,才导致皇帝和太子这两个权力中心之间的猜忌与矛盾。普通七年即526年,萧统母亲去世时,两者在好事者的挑唆下,矛盾终于爆发。当时,萧统为母亲(丁光令)选了一块墓地,但父亲手下一位叫俞三副的太监为了营利,就为丁氏另选了一块,最终安葬于此。但风水先生说,此墓地对太子不利,破解之法就是要在母亲墓地旁埋下腊鹅等物,俗称“厌祷”。晚年多疑的梁武帝得知后,在属下的鼓捣下,虽然没有废黜儿子的太子地位,但父子间渐生嫌隙。
此后,萧统专心编纂《昭明文选》,这部文选成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也是我国第一部按文学和非文学界限划分的文学总集,成就了萧纲在我国古代文坛上的不朽美名。
仅五年后,他在后花园池苑中游玩时,不幸落水受伤,不久便撒手人寰,年仅三十一岁。
就在萧统去世的当年,逃亡北魏的弟弟萧综也在“河阴之变”后病殁。早在529年,他们的弟弟、南康郡王萧绩便在护军将军的位置上去世,年仅二十五岁。
而在昭明太子萧统去世十九年后,八十六岁的萧衍才在“侯景之乱”中被活活饿死。(www.xing528.com)
倘不是狡猾的侯景投机添乱,搞政治讹诈,或许萧衍会活得更久。这实在令其健在的儿子们头疼。好在他的第五子,勇力过人的庐陵郡王萧绩也不长寿,就在侯景作乱前的太清元年即547年病亡,萧家似乎又少了一位争权夺利者。
但是,即使八个弟兄少了四位,其余四位也并不“拔丝”。相反,在父亲遭遇乱局后,他们以及他们数字庞大的子嗣们均阳奉阴违,虽然接到朝廷十万火急的护驾“勤王”诏令,但都行动迟缓,边打边观望,只打自己的小算盘,不打江山社稷的大算盘。
关键时刻,萧衍第六子萧纶冲了上去。当时他任南徐州刺史,离京师南京较近。梁武帝任命他为征讨大都督,并一再嘱咐他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但毫无作战经验的萧纶幻想速战速决,先拔头筹,建功立业,这正中了靠投机冒险发家的侯景之下怀,结果很快被乱党击溃,败逃湖北郢州,企图割据一方。但七弟萧绎早就作为湘东王,在那里称王称霸,岂容六哥坐大?萧绎于是派大将王僧辩出兵郢州,萧纶兵败后无处立身,只好北逃高齐,之后又辗转南下汝南,在那里遭遇西魏大将杨忠的攻击,结果城破被俘,不屈被杀,时年四十五岁。
是时,天寒地冻,正值简文帝萧纲大宝二年(551年)二月。
而萧纶之死,并未终结萧氏兄弟之间的乱局。
太清三年(549年)五月初二(6月12日),梁武帝萧衍在饥渴交加中驾崩,掌控局势和生杀予夺大权的侯景改立萧纲为帝,是为简文帝。但侯景为实际的“太上皇”,他逼娶萧纲的女儿溧阳公主为妻,横行霸道,连续胁迫简文帝外出“视察”西州;仅两年后,又将其废黜,并一连杀害包括皇太子萧大器、寻阳王萧大心、西阳王萧大钧、武宁王萧大威、建安王萧大球、义安王萧大昕以及寻阳王诸子二十余人;武断另立昭明太子萧纲之孙萧栋为帝,改元“天正”,并指使萧栋杀害了萧纲的另外几个儿子:南海王萧大临、南郡王萧大连、安陆王萧大春、新兴王萧大庄;仅三个月后,侯景再废萧栋,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汉”。
侯景在京师南京的祸害行径,招致天下人不齿和反抗。湘东王萧绎在父亲死后,马上雄心大振,举起“义”旗,于552年在湖北江陵称帝,是为梁元帝,以“承圣”为年号号令三军,派遣大将王僧辩、陈霸先前去围剿侯景,在侯景被攻灭后,他又令属下朱买臣将已经逊位的萧栋等人一并杀害。
早在萧绎称帝前,八弟萧纪就在儿子萧圆照和诸多属下的鼓噪下,于成都称帝,年号“天正”。萧纪作为武陵郡王和益州刺史,在“天府之国”经营多年,实力强劲。侯景作乱时,他也在等待观望,没有及时“勤王”。而当父亲死后,他蠢蠢欲动,调集大军准备东征。那时的他声势浩大,七哥萧绎主动写信让他留守益州,自己平乱,实际上是怕弟弟坐大。当他们先后称帝,侯景已不再是他们共同的敌人,于是便挥刀向内,大打出手。萧绎为了独霸江山,先对不听号令的侄子(萧统第三子)、时任河东王的萧詧动武,迫其北投西魏,然后集中力量对付八弟萧纪。但萧纪兵多将广,又有富庶的成都平原作保障,短时间内难以臣服。于是,萧绎又主动向西魏借兵,共讨萧纪。而西魏在宇文泰的经营下逐步强大,对南梁土地垂涎已久,萧绎的橄榄枝正中下怀,于是派大兵压境。在西魏军的帮助下,萧纪势力遭到全歼,其子萧圆照、萧圆正也被活活饿死。萧绎甚至将萧纪父子废除宗籍,改其姓为“饕餮”。
为了证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他将年号改为“天正”,而这个年号早前就曾被萧栋、萧纪使用。“平乱”成功后,他又改回“承圣”年号。
弟弟死了,但萧绎并没有全部遂愿。南梁的大片沃野被西魏占据,而梁朝的正统都城南京仍未完全归附。这位喜好文艺、颇为自负的先生,虽然自高自大,但在政治上却明显缺乏洞察力和前瞻力,就像他那只自幼失明的眼睛。在他自认为剪灭了亲族大患,可以问鼎天下时,却因为急于收复失地,向西魏宇文泰政权发出咄咄信函,要求重新划界,给宇文泰及时出兵以借口。结果,西魏大将于谨、杨忠、宇文护等率五万兵马直捣江陵,萧绎被俘,投降西魏的侄子萧詧用土袋将其活活闷死。
至此,八个弟兄全部命丧黄泉。结局如下表。
萧衍一生聪慧,又恪守佛道,文史哲无所不通,修身治国平天下之道烂熟于心,对子女的要求不可谓不严,期望不可谓不高,但结果却贻笑天下。从天监元年(502年)建国,到太平二年(557年)亡国,南梁国祚一共五十六年,而他梁武帝本人就独霸四十八年(502—549年)。他称帝时,最大的儿子萧统才呱呱落地;在他终于驾崩时,最小的儿子萧纪也已年过不惑。在其漫长的理家治国之道上,难道没有充分考虑子嗣们的感受和国家的长远发展需要吗?难道仅以“丝绸”命名就能让儿子们“拔丝”、颐养国祚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