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北朝时期:从儒雅的曹操到粗犷的杨大眼

南北朝时期:从儒雅的曹操到粗犷的杨大眼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汉语层面上解释,曹操的“操”既可作动词“掌握”“操练”等之意,亦可作名词“品行”“操守”等之意。周朝建国后,大封诸侯国,“嬴”“芈”则分别为秦国和赵国的姓氏。但是,汉族的“名”也有讲究。最有名、最富有情调、最生动形象的当数“杨大眼”“傅竖眼”“闾大肥”等等。可见,“杨大眼”果然名不虚传。

南北朝时期:从儒雅的曹操到粗犷的杨大眼

从汉语层面上解释,曹操的“操”既可作动词“掌握”“操练”等之意,亦可作名词“品行”“操守”等之意。所以说,汉代大丞相的名字是富有深意的。

其实,最初人们之所以起名,不过是为了夜晚看不清面目时,供人识别的个人符号而已。有了名字,芸芸众生才得以区分。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有“名”之后还不行,因为“名”字容易重复,于是又出现了“姓”和“氏”。传说中,伏羲氏姓“风”,黄帝姓“姬”,炎帝姓“姜”,尧帝被称为“陶唐氏”,“姚、妫”是舜帝的姓氏,“姒、姓”为大禹的姓氏。周朝建国后,大封诸侯国,“嬴”“芈”则分别为秦国赵国的姓氏。而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多和文化的兴起,姓氏越来越多,有的以国号为姓,比如蔡、韩、赵、魏等;有的以官名为姓,比如上官、司徒、司马等;有的以爵位或身份为姓,比如王、侯、公孙等等。

在此基础上,历史上还逐步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庞大姓氏家族,最有名的当数“五姓七族”:即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前者如老子李耳、“飞将军李广、唐皇李渊等,后者如秦太傅李玑及其子李牧等;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前者如传奇将领王玄谟,著名诗人王瀚、王维王昌龄王之涣等人,后者则为东晋南朝顶级门阀士族,诸如王导、王羲之等等,可谓“王与马,共天下”;弘农杨氏,如“西晋三杨”(杨骏、杨珧、杨济)以及宋代的杨家将;陈郡谢氏,以谢安为首的皇朝重臣,以谢灵运为代表的文学大家等;兰陵萧氏,南朝齐梁两朝国君以及诸多名士代代相传,史称该家族“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其他还有清河崔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太原温氏等等,成为引领时代发展的豪门士族。

姓名的出现与当时的文化和价值取向息息相关。汉代时期,儒术独尊,所以人们起名时好用“德、仁、义、忠、孝、礼”等为“字”,仅“德”字在《三国志》中就有刘备刘玄德、张飞张翼德、曹操曹孟德等。同时民间还因追求健康长寿而取名为“去病、延年、寿昌”等,比如著名武将霍去病魏晋时期,道教盛行,人们则喜爱以“道、玄、真、元”等为字,比如张道陵、檀道济、桓玄谢玄等。而张道陵开创的“五斗米道”教派在汉末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直在民间流传,其道派的标志即为“之”,再加上“之”字不受避讳限制,所以名“之”者甚多,著名的比如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数学家祖冲之、祖暅之父子。据不完全统计,仅《宋书》中记录以“之”为名的就多达七十七人。

南北朝时期,北魏不断南下,特别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南北空前融合,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族逐步汉化,移风易俗,接受中原文化,孝文帝拓跋宏带头改姓为“元”,在他的带领下,其他各族也都纷纷改为汉姓汉名。(www.xing528.com)

但是,汉族的“名”也有讲究。东晋南北朝之前,人们起名多用单字。《三国志》中的主人公几乎全是单字,比如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公孙瓒、张飞、许褚邓艾华佗等等,都是“姓”(包括复姓)加“名”。就连《水浒传》中的主人公,绝大多数也都是单字,比如一百零八将中的三十六“天罡星”,只有“玉麒麟”卢俊义、“立地太岁”阮小二和“活阎罗”阮小七等三人用双字(“鲁智深”其实叫“鲁达”,“智深”是其法号);七十二“地煞星”中也只有“地雄星”郝思文、“地奇星”单廷珪、“地猛星”魏定国、“地理星”陶宗旺、“地巧星”金大坚、“地异星”郑天寿、“地速星”丁得孙、“地狗星”段景住等十几人用双字。

事实上,东晋中后期之后,或因避免过多重复,或因排辈需要,人们起名时就已经开始尝试使用双字(除复姓外,极少用多字),比如王羲之、谢灵运、刘义隆司马道子等等,但使用单字的情况还比较普遍。

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最开始改用汉姓汉名时,不像汉族人那样注重名字的文化涵养,但是,作为一种时尚和个性符号的需要,还是很卖力地使用汉姓汉名。最有名、最富有情调、最生动形象的当数“杨大眼”“傅竖眼”“闾大肥”等等。

杨大眼是氐族人,骁勇善战,为北魏孝文帝、宣武帝时的著名悍将,常令对手闻风丧胆。据《魏书》记载,有人曾质疑他的眼睛大小,当面讥讽道:“以前听说您的大名,本来以为您的眼睛大如车轮,今天一见,不过稍大一些罢了。”杨大眼一听,怒目道:“您说的只在平时,一旦打仗上战场,两军旗鼓相对,我杨某怒目圆睁,足以使您目不敢视,又何必非要大如车轮!”令对方肃然起敬。《魏书》评价曰:“当世推其骁果,皆以为关(羽)张(飞)弗之过也。”可见,“杨大眼”果然名不虚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