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地三才:魏收笔下的南北朝峥嵘

北地三才:魏收笔下的南北朝峥嵘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地三才”中,魏收年龄最小,与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同年出生,对后世影响最大,其编撰的《魏书》自出机杼,自成风骨。魏收因作《魏书》而闻名,也因写《魏书》而悲剧。东魏建立后,魏收虽然也被召至晋阳,担任掌管文书的主簿一职,但并不受高欢待见,经常受到军政府的嫌弃和斥责,甚至遭遇鞭打。而此时的魏收已经年近不惑了。相对于高欢,高澄对魏收的态度则较为真诚。高澄遇害身死后,弟

北地三才:魏收笔下的南北朝峥嵘

“北地三才”中,魏收年龄最小,与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同年出生(507年),对后世影响最大,其编撰的《魏书》自出机杼,自成风骨。作为我国二十四正史之一和研究北魏历史的重要纪传体史书,该书无论在形式和内容创新,还是在思想文化认同等方面,都堪称中华历史文化的鸿篇巨制。

魏收因作《魏书》而闻名,也因写《魏书》而悲剧。在他死后,那些贬《魏书》为“秽史”的仇家,竟将其坟墓掘开,扬弃其遗骨,以泄私愤。

魏收去了,但正如他留下的恢宏篇章一样,其个性化的人生也为后人留下诸多话题和谈资。

在北朝,他的文笔被奉为一个时代的标杆,他本人也被誉为名士中的翘楚,但在拥有众多粉丝的背后,他也曾被无情抛弃,与他同时代的南梁著名文臣徐陵就对他非常不齿。徐陵和魏收作为当年的名士,分别代表南北朝互访,交流不断。相对而言,南朝的文化底蕴更为厚重,魏收对南朝文学也较为倾慕。为了推销自己的文学作品,他在徐陵来访时,将自己苦心创作的文集献给徐陵,希望通过他能够在南朝流传。作为南梁文学界的领军人物之一,徐陵接手后,并没有将这些文集带到江东传阅,而是在渡江的途中就将之无情抛进滚滚长江。同行者很是不解,问起原因,徐陵却不屑地回答道:“吾为魏公藏拙矣!”

事实上,魏收的文学功底并没有徐陵想象的那么差,或许是南北文学风格的不同,抑或文人相轻而已。

据《北史》记载,魏收在十五岁时就已经以文采扬名。他的父亲魏子建官至左光禄大夫、骠骑大将军,他应该受到了良好的早期教育。但他当时的理想并不是要成为作家,而是扬威疆场,像父亲一样做一名大将军。当年,他曾跟随父亲奔赴边疆,习武骑射,幻想以武艺建功立业。当时随军的荥阳人郑伯看出了他的想法,但对他的武艺天资并不看好,于是就在年少的魏收耍弄兵器时,调侃他道:“魏郎呀,你手中的兵器有多重啊?”让玩弄轻武器(戟)的小魏收十分惭愧。此后,他便主动放弃从武的想法,沉下心来“折节读书”。树荫下、床板上,到处留下他苦读的身影,以至于磨损床板,遂“以文华显”,成为励志读书的典范。

孔子说,学而优则仕。魏收学习上有所成就后,自然要为官。不幸的是,他在官场上也遭遇到北魏后期政治大变局。就在他官拜太常博士不久,尔朱荣带兵劫掠京师,好在他机警睿智,侥幸逃脱,没有被责难。孝庄帝即位后,在吏部尚书李神隽的举荐下,他官授司徒记室参军。此后,军政混战,孝庄帝被杀,尔朱氏先立元晔,再拥元恭为帝,是为节闵帝。节闵帝让魏收起草封禅书,他则一挥而就,下笔成章。时任黄门郎的贾思同就在节闵帝身旁,作为北魏“双凤”(贾思伯、贾思同兄弟)的贾思同十分欣赏魏收的文笔,对皇帝夸赞道:“魏收好才华呀,就连当年七步作诗的曹植也难以超越!”于是,节闵帝当场表态,升任魏收为散骑侍郎,不久又让其专修皇家《起居注》,参与国史的编纂工作。

这是魏收第一次直接参与修撰国史,为其后来全身心投入修史工作打下基础。当时,他只有二十六岁。

节闵帝元恭仅在皇帝位上一年多时间便被高欢废黜,出帝(即孝武帝)元脩继位。由于文名较盛,魏收并未被新皇帝元脩罢免职务,令其专门处理朝廷堆积如山的诰命文书,魏收则处理得井井有条,让元脩非常满意。

处理这些朝廷文书,也为魏收编纂国史提供了借鉴。但魏收错估了自己的价值,他本以为元脩像元恭那样欣赏自己,可元脩有他自己的考虑,接下来在处理出帝元脩和权臣高欢的关系上,就很快暴露了自己的弱项。那时,高欢刚刚在军界称王,既没有禅位称孤的资历,也没有做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准备,所以对于出帝授予的“天柱大将军”一职感到羞愧,于是便一再请辞。孝武帝元脩就让魏收起草诏书,以顺从高欢的请求,另外加封高欢为“相国”。但当从魏收那里得知“相国”的品秩后,高欢便又作罢。魏收在这件事情中处理不当,引起了皇帝和权臣两方面的不满和猜疑,所以主动请求辞职,得到皇帝诏许,另封其为广平王元赞(元脩兄)的从事中郎(近侍官),后来又让其兼任中书舍人(起草传宣皇帝诏令)。

魏收之所以主动请辞,正如他回答舅父疑问时说的那样:“我是担心献武王(高欢)会从晋阳(高欢老巢)兴兵南下啊!”

魏收的判断没有错,公元534年,孝武帝元脩与权臣高欢之间兵锋相向,元脩出逃长安,高欢另立元善见在邺城建立东魏。次年,宇文泰在长安拥立元宝炬建立西魏,北魏从此一分为二,并成为屈从于军阀的傀儡政权。

东魏建立后,魏收虽然也被召至晋阳,担任掌管文书的主簿一职,但并不受高欢待见,经常受到军政府的嫌弃和斥责,甚至遭遇鞭打。这让一直以文士著称的魏收十分难堪。好在高欢的好友、东魏政权“四贵”之一的司马子如极力抬举,高欢的态度才有所转变。(www.xing528.com)

尽管如此,魏收在官场上还是没有安全感,于是主动请求修撰国史。

那时,高欢的长子高澄位高权重,其喜欢评品人才的同僚崔暹对高澄说:“国家的历史事关重大,你们父子二人建立的霸王的丰功伟业,都需要记载下来,这件事非魏收不能胜任。”就这样,在高澄的推荐下,魏收受命修撰国史,武定二年(544年)再兼任中书侍郎,仍旧负责修撰国史。而此时的魏收已经年近不惑了。

虽然朝廷把任务交给了魏收,但作为朝政的实际控制者和行伍出身的大将军,高欢父子对魏收修史还是心存顾虑。武定四年(546年),高欢就在宴请群臣的席间,对司马子如调侃道:“魏收任史官,写我的善与恶。听说北伐的时候,权贵们常常送给史官吃的东西,司马仆射你是否也曾宴请过史官呢?”两人相视而笑后,高欢直接对魏收警示道:“你不要以为元康这些人在我面前奔走,我就会认为他们很勤劳。我今后的名誉地位就在你手里,不要认为我不明白!”为了拉拢魏收,高欢还加封魏收为著作郎。

相对于高欢,高澄对魏收的态度则较为真诚。当时,孝静帝元善见令群臣赋诗,魏收诗中有“尺书征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折简召长安”之句,意思是仅凭文书就能轻易征服南边的梁国和西边的长安政权(即西魏),令野心勃勃的高澄非常钦佩。此后,侯景叛魏,高澄讨伐,檄文就出自魏收,而梁朝的合州刺史、鄱阳王萧范在接到魏收的劝降书信后,也果然弃城而走,高澄赞扬魏收说:“平定一州,你出了大力,但遗憾的是‘尺书征建业’还没有实现啊!”

但高澄没有实现征服建业的机会了,他竟被其膳奴刺杀。高澄遇害身死后,弟弟高洋亲往晋阳,安顿完哥哥的后事后,命魏收与黄门郎崔季舒、高德正、吏部郎中尉瑾在相王府参与机密大事,不久魏收又转任秘书监,兼著作郎,同时担任定州大中正(负责考核黜陟地方官员的中央官)。550年,高洋受禅建立北齐后,魏收也得到进一步提拔重用,担任中书令,兼任著作郎,撰写受禅诏书典册。

因为有修史的多年经验,天保二年即551年,魏收受北齐朝廷之命,正式接手撰写《魏史》。为了让其专心著作,天保四年即553年,北齐任他为魏尹,给予优厚的俸禄,令其专门在史馆著述,不再参与其他事务。而在此之前,魏收就在高洋面前陈述自己的志向说:“我只愿在东观秉笔直书,早日写出《魏书》。”所以,高洋命他专任其职,又下诏命平原王高隆之负责监修史书,但仅挂名而已。文宣帝高洋还特意安慰魏收说:“你要好好地直笔写史,我不会像拓跋焘那样诛杀史官。”

在朝野的一致关注下,魏收开始全力著作《魏书》。他在前人搜集的史料的基础上,与房延、辛元植、刁柔、裴昂之、高孝干等人负责总纂,认真辨析,逐条甄别,又搜集博采亡佚的史料,连缀补续缺漏未写的史实,修撰成一部拥有包括纪、传、志等130卷纪传体史书典籍。其中的“35例”“25序”“94论”以及前后“二表一启”,都是由魏收独创的体例。

魏收在创作中也获得了极大的自信,他曾公开对反对者宣称:“你是个什么样的小东西,竟敢同我魏收作对!我的史笔要抬举你就能让你上天,要贬低你也能让你入地!”可见,他在写作中注入了较强的个人色彩。过去同他有冤仇的,大多隐去其善政美德,不载入史册,而对其有恩的,则尽量美化,因此,此书一出便招致多方怨言。当时的士族大户人家,比如范阳的卢斐、顿丘的李庶、太原的王松年等人,就直接提出批评意见,贵族子弟众口传扬,直接蔑称《魏书》为“秽史”。

面对汹涌的反对声浪,文宣帝高洋下令进行公开讨论、修改,但仍难平众怒,只好下令停止发行。魏收也难以招架,只好动用公权力,在老朋友、时任尚书省左右仆射的杨愔、高德正的干预和保护下,整个文宣帝时代,都不再议论此事。

文宣帝驾崩后,孝昭帝高演命魏收进一步研讨修改,但修改后的《魏书》只在有限范围内传播发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也渐渐淡忘了这部争议颇多的“秽史”。

但魏收还是没有逃脱仇家们的惩罚。武成帝高湛时代,他受尽恩宠,被封为开府,兼任尚书右仆射。面对昏聩的武成帝,作为朝中重臣的他不能匡救时弊,而是畏祸保身,遭到更多诟病。后主高纬武平三年即572年,魏收寿终正寝,仍被追赠为司空、尚书左仆射,谥号文贞。北齐灭亡后,其坟墓被仇家挖掘,遗骨被丢出墓外。其创作的《魏书》成为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中的精品,流传至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