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北朝:传世之作《峥嵘》

南北朝:传世之作《峥嵘》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孝武帝大明五年即461年,鲍照来到扬州吴兴,成为临海王刘子顼的“参军”,掌书记之任,这也是他人生的最后一个职位。当年8月,刘彧大军压境,刘子顼、刘子勋先后被杀,鲍照鲍“参军”也死于乱军之中。史学界将这一时期称为“永明之治”。沈约被誉为“一代辞宗”,为文坛领袖,其《宋书》被载入二十四史。

南北朝:传世之作《峥嵘》

刘骏称帝后,作为功臣之一的王僧达受到重用,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而作为王僧达幕僚的鲍照也因祸得福,先被任命为海虞县令,成为名副其实的地方长官,之后又被召回京师,于孝武帝孝建三年即456年被提拔为太学博士,并兼任中书舍人,成为皇帝身边的近臣。流浪半生的鲍照先生,终于安下身来,政治生涯也达到了顶峰。

但是,鲍照的新生活也并不完全如意。新皇帝刘骏也很有文采,公务之余经常舞文弄墨。或许因为夺权之路过于血腥,抑或皇帝之位过于崇危,问鼎后的刘骏特别自负,就连文章也自诩为老子天下第一,这就让以文闻名的鲍照先生十分尴尬。为了迎合新主的自负心理,他不得不隐藏文锋,言辞粗俗,句子重复,给人以“江郎才尽”的错觉。此后,他因病请假,竭力远离是非,而就在他到京师任职的当年,妹妹鲍令晖不幸去世,遂作《请假又启》篇,续假百日。孝建四年(457年)之后,他离开京师,先后担任秣陵令和永安令,虽然贵为地方长官,但出身低微、历经坎坷、年近天命的他却总有一种被抛弃的落寞和壮志未酬的遗憾。他在《代白头吟》一诗中吟道:

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何惭宿昔意,猜恨坐相仍。人情贱恩旧,世义逐衰兴。毫发一为瑕,丘山不可胜。……心赏犹难恃,貌恭岂易凭。古来共如此,非君独抚膺。

就在永安令任上,他再次因故受到限制行动的处分,解除处罚后,他作诗致谢,即《谢永安令解禁止启》。该诗在表达对朝廷感谢之余,也充分表现了自己“饮冰肃事,怀火毕命”的惶恐情境。孝武帝大明五年即461年,鲍照来到扬州吴兴,成为临海王刘子顼的“参军”,掌书记之任,这也是他人生的最后一个职位。

就是在这个职位上,鲍照走完了他矢志抱憾的一生。

他在文帝后期主动离职,躲过一劫,但这一次,他却没能逃脱残酷的政治陷阱。

刘子顼在刘骏二十八个儿子中排行第七,与三哥刘子勋关系较好。父亲孝武帝刘骏后期怠政乱政,壮年而崩,大明八年即464年太子刘子业继位后愈加淫乱无能,致使天下大乱。当年,刘子业的叔叔,即刘骏的弟弟湘东王刘彧起兵反叛,仅用半年时间即击败昏聩的刘子业,自立为帝,改元泰始,是为宋明帝

刘彧称帝后,刘骏的众多儿子并不服输,也纷纷起兵讨伐。泰始二年(466年),刘子勋首先发难,在寻阳称帝,年号“义嘉”,并封刘子顼为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作为刘子顼幕僚的鲍照也随府转卫军参军。而此前刘彧就任命刘子顼为平西将军,但刘子顼拒绝受命,主动与哥哥刘子勋站在一起。当年8月,刘彧大军压境,刘子顼、刘子勋先后被杀,鲍照鲍“参军”也死于乱军之中。

独处重冥下,忆昔登高台。傲岸平生中,不为物所裁。埏门只复闭,白蚁相将来。生时芳兰体,小虫今为灾。玄鬓无复根,枯髅依青苔。忆昔好饮酒,素盘进青梅。彭韩及廉蔺,畴昔已成灰。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

——鲍照《代挽歌》

鲍照这位令后世如大诗人李白之类的人物都仰慕推崇的伟大诗人,“不为物裁”“傲岸平生”的文学大家,就这样糊里糊涂、不明不白地淹没在尸体横陈的乱军之中。(www.xing528.com)

而此前,他就已认定,在“壮士皆死尽”的时代里,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余人安在哉”,他是难以逃脱被覆灭的命运的。只是死之来得太快,甚至来不及挽歌一曲就匆匆离世。好在他的《代挽歌》连同其他二百多首诗文得以留存于世,成为历代诗人、创作者竞相传诵的圭臬。

竟陵八友

“竟陵八友”是南朝齐永明年间(齐武帝萧赜年号,483—493年)的文人集团,以齐武帝第二子萧子良为核心,以萧衍、沈约、范云、任昉、谢朓、王融、陆倕、萧琛等八人为代表。萧子良曾被封为竟陵王,竟陵即今天的湖北潜江市西北(湖北天门市下面还有一个竟陵街道办事处,为天门市的市中心),“竟陵八友”因此得名。但该集团的活动中心并不在湖北,而是在京师南京皇城外萧子良所建的“西邸”(即鸡笼山邸)。

永明年间,南朝历经刘宋政权和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的苦心经营后,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南齐书·良政传序》介绍说:“永明之世,十许年中,百姓无鸡鸣犬吠之警,都邑之盛,士女富逸,歌声舞节,袨服华妆,桃花绿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盖以百数。”史学界将这一时期称为“永明之治”。

文化的繁荣也成为“永明之治”的重要标志,其间产生了众多文人及其作品,李延寿在《南史》中赞誉说:“自江左(东吴)以来,年逾二百,文物之盛,独美于兹。”其中的诗歌更是异军突起,在以杂言和乐府自由体为特征的古体诗基础上,讲求声韵格律,创造出具有近代格律诗特点的“永明体”,成为繁荣唐诗的滥觞。

在“竟陵八友”中,有贵为天子的皇帝萧衍,也有出身普通、职务不算太高的陆倕,但他们能够跻身竟陵王王府,除了才学,士族门第也至关重要,基本都是官二代,“王氏”“谢氏”“萧氏”等更是显赫的名门望族。从职务上来看,除皇帝萧衍外,王融很早就被齐武帝萧赜任命为“中书侍郎”,短暂为相;谢朓为齐明帝萧鸾的吏部尚书,为正部级;沈约、范云均为梁武帝萧衍的“尚书仆射”,即宰相;任昉为梁武帝萧衍的“黄门侍郎”“吏部郎中”;萧琛晚年亦被梁武帝萧衍授予正三品的“金紫光禄大夫”;而陆倕则为正四品的“吏部郎官”,相当于副部长。

从年龄上来看,除了谢朓(464—499年)和王融(466—493年)英年早逝,仅经南朝宋、齐两代外,均生于宋,卒于梁。沈约(441—513年)最长,范云(451—503年)次之,任昉(460—508年)第三,萧琛(480—531年)最幼。从生命的长度来看,萧衍(464—549年)最长,高寿八十六岁;沈约次之,七十三岁;陆倕(470—526年)第三,五十七岁;王融、谢朓最热衷于政治,均在政治风波中早早辞世,分别为二十八岁、三十六岁。

从文学成就上来看,“竟陵八友”在诗歌创作上共同成就了“永明体”,成为一个时代的标杆。沈约被誉为“一代辞宗”,为文坛领袖,其《宋书》被载入二十四史。他不仅会写诗,而且提出了“四声八病”的诗歌创作声律理论,为“永明体”诗歌创作定下基调。谢朓诗名最望,梁武帝曾言“三日不读谢朓诗,便觉口臭”,李白也是他的最大粉丝。任昉善于作方志,其《述异记》超越祖冲之,成为古代志怪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其《地记》成为继陆澄《地理书》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部方志学丛书。王融善作辞赋,明代大文学家张溥称其“词涉比偶,而壮气不没”,其作品《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广为传诵,被北魏使者认为可以与司马相如的《封禅书》相媲美,甚至超过被他们奉为文曲星的颜延之的水平。范云和萧琛的文学水平也闻名南北,他们在永明十年即492年出使北魏时,受到孝文帝元宏的高度赞扬。陆倕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创作上,他的碑铭文和奏疏文名噪一时,其为梁武帝创作的《新漏刻铭》最为有名。梁武帝萧衍的第三子、简文皇帝萧纲曾评价说:“近世谢朓、沈约之诗,任昉、陆倕之笔,斯实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

沈约、任昉还精于收藏,他们与王僧儒并称为梁代三大藏书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