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后废帝元朗中兴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即公元532年6月13日,经历“河阴之变”灾难的古都洛阳迎来了回光返照的暮春景象。
这一天,成功击败祸乱京师的尔朱氏势力而得意扬扬的高欢将军身蒙黑毡,按照鲜卑族旧制,亲自在洛阳东城外主持盛大的即位典礼。元脩像当年的远祖代王一样神气十足,在铺设一新的毡毯上祈望苍穹、西向拜天,之后便在群臣的簇拥下,自东阳、云龙门浩浩荡荡直入京师皇宫大殿。
从此,他便成了北魏最后一位国君:孝武帝。
而此前的他,也像其他诸王一样,在“河阴之变”中四处逃匿,当高欢派人来迎接他回京时,他正在田舍间耕种。“河阴之变”时,尔朱兆讨伐谋害叔叔尔朱荣的孝庄帝,并以孝文帝元宏之侄元恭为帝,而高欢则以孝文帝另一远房侄子元朗为帝讨伐尔朱兆。在击败尔朱氏之后,高欢将元恭废黜,而元朗也很知趣,他见高欢来势汹汹,祸福难料,便借口自己为远支皇族而主动逊位(元朗为孝文帝元宏堂弟元融之子,元融与元宏的曾祖父为拓跋晃),高欢接受后本来想立皇族近亲、孝文帝元宏之子元悦为帝,但此君辈分虽高却难以服众,在善于察言观色、见风使舵的大臣斛斯椿的建议下,高欢才把目光投向元脩,他是孝文帝元宏之子元怀的第三子。
“你这不会是在出卖我吧?”当心腹好友王思政前来劝进时,元脩放下农活,颇为惊诧地问道。王思政是受斛斯椿委派,前来试探口风的。
“怎么可能?”王思政答道,“高欢将军是真心实意敬重您的。”在得知元脩有意加冕后,高欢又亲自前来陈述诚意,甚至一度泣下沾襟。元脩见状,收拾好行装,即日随之至京。
但是,元脩回京称孤后,并没有获得他想要的至高尊严。
这位自幼沾染皇家贵族习性,形象崇贵,“遍体有鳞文”又“好武事”的年轻帝王,自然不甘屈人之下,而出身行伍、连败悍敌的高欢正志得意满,也绝不愿寄人篱下,更何况元脩还是自己一手扶植起来的。于是,两人在处理君臣关系上必然产生误判和龃龉。
为了缓和矛盾,双方在刚开始也试图相互妥协,元脩与高欢的长女成婚,并封之为永熙皇后。但此女也非善类,夫妻之间关系很不和睦,反而加深了翁婿、君臣之间的矛盾。
高欢虽然是魏“臣”和“岳丈”,但他早已看穿并藐视所谓的皇权。北魏孝文帝进行的太和改制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力推进了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进程,但同时加剧了鲜卑贵族之间的矛盾,宣武帝元恪之后由于最高统治集团之间的争斗,这种矛盾更加凸显,而封建政权本身的腐化与堕落,更加深了政权与民众的对立。于是叛乱不断,战火四起,孝武帝元脩出逃,号称出帝,强大的魏国一分为二,东西并立。可悲的是,东、西魏帝均为傀儡,但见同室操戈,东拼西杀,最终同归于尽,贻笑天下。
高欢正是在北魏后期的战乱中逐步胜出的枭雄。他和宇文泰最初均参加底层叛乱起义,宇文泰家族在“六镇起义”、高欢在葛荣起义中失败后,均投奔于成功镇压起义的尔朱荣麾下。尔朱荣被孝庄帝谋杀后,尔朱氏家族又被高欢及时剪灭,宇文泰、贺拔岳兄弟实力也趁机壮大,因此,孝武帝元脩在即位后极力拉拢掌握兵权的宇文泰、贺拔岳兄弟,以此抗衡权相高欢。
就在元脩即位的第二年即533年(孝武帝永熙二年),他刺破自己心口前的皮肉,取出一些鲜血,派使者送给贺拔岳,并任命他为都督关西二十诸军事、大都督,让其除掉高欢。但不幸的是,高欢利用贺拔岳与另一悍将侯莫陈悦之间的矛盾,借侯莫陈悦女婿之手杀害了贺拔岳,贺拔岳、贺拔胜兄弟苦心经营的、令高欢十分忌惮的关陇集团由此解散,后来被宇文泰收于麾下。
元脩在结党贺拔岳的同时,也极力拉拢朝中重臣。善于逢迎的斛斯椿见到高欢势力坐大,也渐生不满,于是主动与南阳王元宝炬、武卫将军元毗和王思政一同劝说孝武帝除掉高欢。在他们的支持下,元脩多次以出猎为名,与斛斯椿排兵布阵,商议密谋。元脩还向位居三公的司空高乾主动示好,但后者为高欢的死党,他在元脩拉拢自己时竟主动向高欢投诚,示意高欢早做准备,并劝其称帝。但老奸巨猾的高欢认为时机不成熟,不愿称帝,这就让高乾左右为难。元脩为了离间其关系,又先发制人,诏告高欢说高乾曾与自己盟誓,而高欢则将高乾劝自己称帝的事也告知了元脩,高乾于是被赐死,而其手握兵权的弟弟高敖曹、高慎逃归高欢麾下。
永熙三年即534年,双方矛盾爆发,直接兵戎相见。是年,孝武帝自以为准备妥帖,便下诏戒严,对外假称要出兵讨伐南梁,私下安排斛斯椿征发河南诸州兵马,准备进攻高欢盘踞的老巢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同时,令中书舍人温子升以皇帝的名义给高欢写信,晓以大义,委婉劝降。这位号称“北地三才子”的温子升果然笔力非凡,其洋洋洒洒的信件中,把皇帝一番忧惧无奈、不甘示弱、表面贬损自己实则威逼对方的心迹披露无疑。但高欢丝毫不为所动,也针锋相对上表陈述斛斯椿等人的罪恶,并南下进兵,直逼京师洛阳。(www.xing528.com)
高欢大军南下时,宇文泰和贺拔胜主动接受孝武帝元脩的号令,分别出兵,宇文泰屯军弘农(今河南省灵宝东北),贺拔胜陈兵汝水。为了拉拢宇文泰,孝武帝还将妹妹赐予他为妻,并任命他为关西大行台、尚书左仆射。但出身军阀的宇文泰只想干掉对手高欢,不愿自损实力,只是象征性出兵,并未主动攻击,其盟友贺拔胜亦然,而毫无作战经验的孝武帝面对高欢远途奔袭的疲惫之军,也未及时迎战,其亲率的十万大军屯于河桥(黄河岸边),前锋斛斯椿列阵于邙山之北,眼睁睁看着高欢一路杀来,已经顺利兵渡黄河才慌忙应战。
坐山观虎斗的宇文泰得知情况后,竟对左右笑道:“高欢数日内急行军八九百里,疲军迎敌,是兵家大忌,正好乘其疲惫奇袭。当今皇上以万乘之尊御驾亲征,不主动出击渡河决战,反而沿河据守,很是失策。而且长河万里,只要一个地方被突破,必败无疑。”
孝武帝失去战机后,内奸又开始作祟。其朝中大臣贾智、田怙等人暗中约降,助力高欢顺利渡河。而两军尚未交战,朝臣元斌之与斛斯椿争权,从军中跑至孝武帝元脩处,欺骗说高欢军队已经逼近。孝武帝元脩又惊又急,一面派人召斛斯椿还军,一面在中军将军王思政的建议下,急急如丧家之犬,匆匆如过隙之驹,舍弃京师,西投长安宇文泰去了。
高敖曹为兄高乾报仇心切,率劲骑追孝武帝元脩一直到关中,而高欢在孝武帝出逃后也一路追赶,试图拉回孝武帝。此前高欢自晋阳发兵就与孝武帝联络,前后上了四十多封奏表都未得到答复。
当时跟随西逃的包括宗室亲王太尉南阳王元宝炬、清河王元亶(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父)、大司马广陵王元欣(后为宇文泰政权柱国大将军)、广阳王元湛等,但当晚清河王元亶、广阳王元湛便倒戈东去,逃回到高欢帐下。而远在千里之外的武卫将军独孤信(后亦为宇文泰政权柱国大将军)却主动放弃家眷,一路追随孝武帝,其弃家千里奔主的千古佳话以及孝武帝“乱世识忠臣”的喟叹,至今令人反思。
清河王元亶满心欢喜投奔高欢的目的,是想在孝武帝出逃后,作为皇族宗室的自己能被高欢扶上皇位,过一把皇帝瘾。他到京师洛阳后,高欢的确予以重用,推举他为大司马,居尚书省摄政。而他自己尚未正式即位,出入时就开始摆出皇帝的排场了。但高欢需要的是傀儡皇帝,不需要摆谱的皇帝,于是很快以辈分错乱为名,将元亶踢出,于534年11月建都邺城,另立元亶年仅十一岁的儿子元善见为帝,东魏自此建立。
孝武帝决计逃离孝文帝倾力打造的京师洛阳,远离擅权的高欢,本想另寻一片真正属于自己的土地,但在动乱的时代,麾下无将、手中无兵、徒有皇帝虚名的他怎么可能获得真正的皇权?就在他无奈逃离的漫漫长途中,除了劳顿之苦,他甚至缺衣少食,连饮水都十分困难,堂堂帝王只有靠沿途的村民进行接济,尚不如当初独自躬耕陇亩的生活。
终于,他到了长安。总算见到了他亲爱的宇文泰将军,在宇文泰、王思政的奉迎下,总算摆脱了惊恐落难的日日夜夜,他的幸福生活好像又要开启了。
但是,他很快感受到比高欢更大的精神压力。早在宇文泰刚刚收编关陇将士、平定秦陇之地时,宇文泰的亲信夏州长史于谨(后亦为宇文泰政权柱国大将军)就劝他效仿曹操,上书孝武帝迁都关中,以“挟天子以令诸侯”。而现在,孝武帝主动投奔,宇文泰私下里何其欢喜?
但当初的孝武帝怎知宇文泰的心思?直到他来到长安后,才真正感受到什么才叫“避汤入火”。虽然他仍然高居皇帝宝座,但政令全部取决于宇文泰,于是君臣之间渐生嫌隙,而元脩又不善掩饰,其不满之情常常溢于言表。再加上与高欢女儿的不幸婚姻,他竟继续与一同逃亡长安的三个堂妹姘居淫乱,尤其喜爱堂兄元宝炬的亲妹妹元明月,一时间弄得满城绯闻。这正好给了宇文泰以借口,于是宇文泰便以元脩淫及从姊妹有伤大雅为由,将孝武帝废黜,另立元宝炬为帝,西魏建立。他心爱的元明月被处死后不久,他也被宇文泰的一杯毒酒送上西天。
可怜的孝武帝元脩驾崩时年方二十五岁,正是繁花似锦的青春年华。
他的出逃,毁掉了北魏一个半世纪的锦绣山河,催生出东、西魏两个并立、对立而徒有虚名的军阀政权,成全了高欢、宇文泰两大军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狼子野心。
可叹的是,他去世十年之后才得以正式落葬。但不知,此时的他是否悔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