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 年,5 万多名中华儿女满怀对非洲人民的真挚情谊来到非洲,同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人民并肩奋斗,在茫茫非洲草原上披荆斩棘,克服千难万险,用汗水和鲜血乃至生命筑成了被誉为友谊之路、自由之路的坦赞铁路。
他们中有60 多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生命,永远长眠在这片远离故乡的土地上。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是铸就中坦、中非友谊丰碑的英雄,他们的名字和坦赞铁路一样,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和坦赞两国人民心中。
——摘自习近平2013 年3 月25 日凭吊援坦中国专家公墓时的讲话[1]
图6-1 坦赞铁路(图片来源:中国历史网)
1)项目概况
由中国提供援助,中国、坦桑尼亚、赞比亚三国人民共同建造的坦赞铁路举世闻名,被誉为是一条帮助非洲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自由之路”、象征中非人民世代友好的“友谊之路”,是中非关系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2013 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非期间专门谈及坦赞铁路,并专程前往援坦中国专家公墓凭吊,提出要弘扬坦赞铁路精神,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使中非友好合作取得更加丰硕的果实。中非友好源远流长,中国政府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重点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向非洲友好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在自身经济还很困难的情况下,帮助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修建了1860km 的坦赞铁路,成为中国无私援助非洲的历史见证和“南南合作”的典范。
图6-2 中国援建坦赞铁路资料图(图片来源:央视网)
坦赞铁路是一条贯通东非和中南非的交通大干线,是东非交通动脉。东起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西迄赞比亚中部的卡皮里姆波希,全长1860.5km。1970 年10 月动工兴建,1976 年7 月全线完成。铁路沿线地形复杂,需跨越裂谷带,由中国、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三国合作建成,为赞比亚、马拉维等内陆国家提供新的出海通道。坦赞铁路是迄今中国最大的援外成套项目之一,是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铁道部援外办公室代表我国政府组织、设计及建造的工程。
图6-3 坦赞铁路路线图(图片来源:央视网)
1967 年9月5日,中国、坦桑尼亚、赞比亚三国政府在北京签订了“关于修建坦桑尼亚—赞比亚铁路的协定”。1968 年4 月12 日,第一批援助坦赞铁路的中国工程勘测队乘坐“耀华”号远洋客轮从广州的黄埔港正式起航。坦赞铁路于1970 年10 月26 日正式开工,1975 年6 月7 日全线铺通,同年10 月23 日全面建成并试运营。1976 年7 月14 日正式移交给坦、赞两国政府。坦赞铁路东起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西至赞比亚的新卡皮里姆波希与赞比亚既有铁路接轨,全长1860.5km,其中坦境977.2km,赞境883.3km,设计年运输能力为200 万t。
图6-4 坦赞铁路建成仪式(图片来源:新浪网)
在坦赞铁路施工建设期间,数以几十万人计的坦赞两国建设工人和各种技术人员与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一道并肩奋战,并带动了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的就业和铁路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中国铁路专家们在坦赞铁路技术培训中心培养了坦赞两国几千人次的一大批一线专业技术人员,还多批次送坦赞两国的大学毕业生来中国留学深造,专攻铁路管理和专业技术,为坦赞铁路的正式运营培养了管理和技术骨干,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2013 年3 月25 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坦桑尼亚专程到公墓凭吊,并深情指出:“要弘扬坦赞铁路精神,精心珍惜和呵护中非传统友谊这份宝贵财富,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使中非友好合作这棵参天大树更加枝繁叶茂,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同发展、共命运、爱无疆、勇担当”的坦赞铁路精神,成为中国企业走向非洲最宝贵的精神财富。[2]
图6-5 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代表团赴坦赞铁路中国专家公墓祭扫(图片来源:新浪网)
2)背景与难点
在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中,1964 年,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相继独立,它们迫切需要经济上的独立来支持政治上的独立。赞比亚是一个内陆国家,作为当时世界上的第三大铜矿产地,却苦于没有出海口而使得铜矿贸易大大受限,需要一条通往坦桑尼亚出海口的交通命脉。坦赞政府曾一起向世界银行申请援建坦赞铁路,但被婉拒;坦桑尼亚副总统卡瓦瓦访问苏联时,请求苏联政府帮助修建铁路,再度遭拒绝。
当时中国首要目标是获得亚非国家的政治支持,打破外交孤立。在这样的背景下,援建坦赞铁路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坦赞铁路跨越的不仅仅是东非大裂谷带,还有一段长达近40 年的历史。
它和沿途修建的320 座桥梁,22 条隧道、93 个车站,以及长眠在坦赞大地的64 位中国工人,共同构筑了新中国70 年历史中一个独特的符号。它是新中国早期对外援助的典范和缩影,它是中国外交中的一笔无形资产,它甚至被看作中国与非洲甚至中国与整个第三世界“兄弟情谊”的丰碑。坦赞铁路修筑的难度非常大,美国专家甚至认为这条路不可能修得起来。铁路的高原区海拔近两千米,九成以上为杳无人烟地带,亦为蚊虫散布疟疾、黄热病之地。加上食品短缺、气候炎热、缺医少药,因此坦赞铁路的修建是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工程共耗费约5 亿美元。该铁路为单线,轨距1.067m,铺设45km/h 钢轨,设计最大坡度为10%和20%,最小曲线半径200m,全线有隧道22 座和桥梁318 座。铁路局总部设在达累斯萨拉姆,坦境和赞境各设一个分局。全线共建有车站93 个并配备有机车车辆、2 座机车车辆修理工厂、技术培训学校、各类场段、职工住宅等全套设施和设备。
坦赞铁路跨越东非大裂谷带,以及各种复杂地形给勘测工作带来巨大挑战。为此,中方派出500 人的勘探设计队对坦赞铁路全线进行前期的勘探设计工作,即便是这样一个规模的队伍,国外不少铁路专家也认为,没有5 年时间全部的勘察设计任务是无法完成的。但中国的技术人员却只用了22 个月的时间就结束了首场硬仗。以往都是在项目地做测量,拿到国内做设计,后来为了赶进度,设计工作调整为一部分在国外做,一部分在国内做,分段同时进行,截至1970 年上半年,顺利完成勘测工作。
3)背后的故事及意义(www.xing528.com)
(1)轨道上的跨国情谊
走过十年,走过半个世纪,坦赞铁路依然像盒带的磁条,记录着青春奉献、跨国情谊的轨迹。在这三条路上,有人苦苦寻找着熟悉的面孔,有人成为他人铭记半生的朋友,而他们都在中国援建中相遇交汇,在这三条路上,三个温暖人心的故事发生了,从起点到现在,依然清晰鲜活。一条铁路一张照片,承载坦桑尼亚老人对中国好友48 年的思念。
1970 年,中国援建者在非洲崇山峻岭之间,历时六年建成了坦赞铁路。随着这条铁路的建设,坦桑尼亚的小穆和中国的老杨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小穆名叫Benedict Mkanyago,时隔近半个世纪,当年的小穆已经是老穆了,最念念不忘的就是老杨。他不远万里来到《等着我》节目现场,看着手里那张泛黄的照片,说:“老杨,我想你!”
48 年前的情景,他历历在目。17 岁那年,小穆高中毕业后在一家建筑公司做会计,听说中国人来援建铁路立马前去应聘。那时候是一个中国人带一个坦桑尼亚人来开展工作。也是在那时,小穆和老杨结下了不解之缘。负责会计和采购工作的两人,每天几乎形影不离。荒草地上用布搭的帐篷就是他们的办公室,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两把板凳。老杨教小穆用算盘算数、背乘法口诀,提高了不少工作效率。节目现场老穆回忆起当年学珠算的场景,依然感觉十分神奇,他清晰地记得老杨教给他的算盘用法,示范一番之后还特别帅气地甩算盘、拨算珠。
工作之余,老杨也会带小穆去看中国电影,给他翻译讲解更多的电影情节。小穆最喜欢看的两部电影就是《铁道卫士》和《英雄儿女》。在非洲高原上修铁路,施工环境十分恶劣,当地基础设施不完善,地面崎岖不平路段难行。小穆生病时,老杨送他到离工地很远的医院,找到中国医生来为他医治,还经常带着煮好的饭菜去看望他,有时候一天来回好几趟。看小穆经常喝生水,老杨更是专门为他准备了一个绿色的军用水壶,里面装满热水;晚上的时候给他挂蚊帐,防止蚊虫叮咬。
有一次,老杨拿来相机教小穆怎么使用,第二天,小穆就用相机拍下第一张照片,就是他保存多年的老杨的照片。在援建工程结束的前一年,老杨还鼓励小穆参加培训,争取留在铁路车站工作。曾经被认为不可思议的坦赞铁路在1976 年如期通车,尽管施工过程中遭遇过暴雨、凶猛的野生动物也随时出现,中国援建者从未退缩。经过培训,小穆终于学成归来,趁着放假迫不及待想要见老杨一面,给他看自己拍的照片,谁知老杨已经回到了中国,他们就此断了联系。但四十多年来,他对老杨的想念从未停止。他说,“不管是哪个国家,朋友就是朋友。”当“希望之门”打开,熟悉的身影并未出现,老杨已经过世,而他的女儿则带来了爸爸珍藏多年的照片,和老穆手中拿着的那张一模一样,老穆忍不住掩面痛哭。而当年风华正茂的部分中国援建者也来到现场,与老穆一一相拥。原来,老穆曾经吃过王纯德老人煮的饭菜,也在高贵文老人所在的医疗队看过病,还看过马雷老人放映的电影。当和他们坐在一起时,老穆感受到久违的温暖与幸福。
图6-6 中国援建坦赞铁路资料图(图片来源:新浪网)
(2)坦赞铁路精神如何炼成
学英语专业的杜坚说,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的职业生涯竟然是从遥远的非洲、从坦赞铁路开始的。“铁道部援外办公室从5 个外语院校选了48 个毕业生。1968 年12 月9 日,用大卡车把我们拉到铁道部第三工程局第四工程处第三工程队。”
在经历了半年短暂的隧道施工劳动后,1969 年6 月杜坚作为坦赞铁路的翻译,随队踏上了非洲。杜坚说,自己这辈子都不会忘记这段历久之旅。“48 人中我和一个斯瓦希里语的翻译是最先出国的,陪着队长靳辉还有中科院派去的地震考察组三个专家走的。第一次坐飞机经过缅甸仰光再到卡拉奇,才到了坦桑尼亚。当时(其他人)99%的人都坐轮船,当时弄了5 条远洋轮,最快12 天,最慢21 天到。”
第一次出国的杜坚和同事们还没来得及好好感受非洲的风情,就被分到了坦赞铁路的沿线工地。“当时有从国内运去的大巴拉着大家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市里面转两圈,有规定不让到市里逛,然后拉到铁路接待站上3 天学习班,学习班里讲修建坦赞铁路的意义、讲当地的规章等。学习班学习之后分配到铁路的沿线,铁路修建最高峰时有1.6 万人,高峰时在公路上走随时都可以遇到中国人。”
比杜坚晚几个月去非洲的杨德瑞远没有那么幸运,晕船的他坐了二十几天的客轮才抵达赞比亚。终于上岸了的杨德瑞说,眼前出现的工地让他感到措手不及。“工地是一个帐篷,4 个人一间,一个行军床,一顶蚊帐,一套行李。驻地就是在公路边上帐篷一围,砍两个树枝弄个横梁就是门。刚开始时工地很简单,一个小发电机,一个小锅炉。”
中土集团原副总经理杨德瑞一直担任坦赞铁路的勘察设计工作,他说“以前都是外国做测量,拿到国内做设计,后来为了赶进度,一部分在国外做,一部分在国内做,分段同时进行,到1970 年上半年,我们把这个工作完成了。我勘测的那段还算好,其他人遇到了野牛还有蚊子。”
正是根据杨德瑞等技术人员的勘察结果,勘察组提出了修建坦赞铁路的可行性报告,1970 年10 月26 日坦赞铁路正式开工。整个工程由东向西推进,先坦(坦桑尼亚)后赞(赞比亚),将全线分为5 大区段,分段施工。杜坚说,施工中大部分所需材料都是从中国运送过去的。“钢轨、钢筋全部是运过去的,水泥一部分是当地买的,大部分是运过去的,设备都是运过去的。我们在那搞了一个混凝土制品厂,生产轨枕、电线杆和隧道桥涵。”
随着工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加入了施工队伍中,翻译成了稀缺人才,为了能有效沟通成,杜坚说,一种专属于坦赞铁路沿线上的语言应运而生。“一个大队下面几十个分队,坦赞铁路上最多时有100~200 个翻译,但还是不够,后来发明了一种坦赞铁路语言,中国话+当地话+比划。这造就了很多土翻译,很多技术人员都开始学当地语言。领工员早上一起来,一说‘坦赞铁路语’,大家都懂,都去干活。”
回顾过往,当年的建设者不无感慨地说,生活单调、物资供应匮乏、自然条件恶劣他都能克服,唯有对亲人的思念是最无法排解的。“那时两年才能回一次国,没有电话,靠写信。比如在北京要把信先邮寄到外交部的信使队,然后把信一月一次带到各使馆,使馆再送到各个点上去。收到信之后赶紧看,再写回信就一个月了。如果在外地3~4 个月才能通一次信,每次来信的日子都是非常重要的日子,大家早早收工,这时也是思想波动最大的时候,收到信的很高兴,没收到信的就垂头丧气,情绪2~3 天都恢复不过来。”
坦赞铁路是新中国早期对外援助的典范,更是中非友谊的一座丰碑。中国铁建中土集团(原铁道部援外办公室)先后派出5.6 万人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远赴异国他乡,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重重生产生活困难,用智慧、汗水甚至生命,铸就起这条象征着“中非友谊”的钢铁大道。
坦赞铁路建成后,成为把坦赞两国连接在一起的一条主要交通干线,为赞比亚出口提供了一条新的、可靠的出海通道,打破了当时南非种族主义政权的封锁,保证了赞比亚的主要收入来源。40 多年来,坦赞铁路促进了坦赞两国经济发展和城乡物资交流。铁路沿线涌现了不少新兴城镇,成为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这条铁路也为支援南部非洲的民族解放斗争发挥了积极作用。
尼雷尔高度评价说:中国援建坦赞铁路是“对非洲人民的伟大贡献”“历史上外国人在非洲修建铁路,都是为掠夺非洲的财富,而中国人相反,是为了帮助我们发展民族经济。”卡翁达总统赞扬说:“患难知真友,当我们面临最困难的时刻,是中国援助了我们。”坦赞两国人民乃至整个非洲把坦赞铁路誉为“自由之路”“南南合作的典范”。
坦赞铁路精神,是一种相互尊重的平等精神。中非双方都曾饱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都格外珍视主权独立和民族平等,都痛恨并反对以强凌弱的霸权主义行径。可以说,中非关系从一开始就建立在双方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坦赞铁路的建设过程,正是中非双方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真实写照。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国老一辈领导人多次向坦桑尼亚和赞比亚领导人强调,坦赞铁路的主权完全属于你们,中方的任何援助和贷款,都没有特权和政治条件。在铁路建设过程中,中国援建人员同当地工人一道用餐,一起劳动,没有任何特殊待遇,三国合作严格建立在相互尊重对方的经济和社会制度、互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正如坦桑尼亚前总统尼雷尔在坦赞铁路移交仪式上所说,中国从未干涉过坦赞两国的政治和经济政策,一切都是在平等者之间进行的。事实证明,坦赞铁路完全不像某些西方舆论预言的那样,成为所谓中国控制坦赞两国的工具。相反,它成为非洲国家能够自主决定自身命运的标志,成为中非人民平等相待的证明。
坦赞铁路精神,是一种顽强奋斗的拼搏精神。坦赞铁路是一项宏伟而又艰巨的工程,技术要求复杂,施工条件恶劣。一些人认为中坦赞三国仅凭自己的力量修建坦赞铁路是天方夜谭。然而,三国政府和人民以坚定的信念、非凡的毅力、顽强的拼搏,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仅用不到6 年的时间就建成了殖民主义者谈论了几十年的坦赞铁路。有160 多位建设者为此献出了宝贵生命,其中60 多位是中国援建人员。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坦赞铁路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联合国曾组织专门小组考察坦赞铁路,将其称为非洲最好的铁路。1998 年坦桑尼亚遭受特大洪水袭击,有的铁路被冲垮了,坦赞铁路却岿然不动。由于坦赞铁路运营的内外环境同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铁路当前面临这样那样经营上的困难。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同坦赞两国一道,通过平等友好协商,找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重新激活坦赞铁路,将昔日的“自由之路”“友谊之路”建设成为新时期的“发展之路”“繁荣之路”,继续助推非洲发展振兴。
坦赞铁路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的国际主义精神。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在人均GDP 只有100 美元、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毅然决定援建坦赞铁路。中方这么做是因为我们视非洲人民为真诚的朋友,愿为非洲民族独立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正如周恩来总理所指出的,我们要有气概帮助非洲兄弟建设,我们是国际主义者。在坦赞铁路精神的激励鼓舞下,中坦赞三国建设者亲如一家、不分彼此,共同谱写了中非团结合作的壮丽篇章。赞比亚前总统卡翁达动情地宣告,坦赞人民同中国人民已经胜利地团结在一起,没有任何人、任何国家能将我们分开。2013 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出访就来到非洲,并且鲜明提出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对不发达国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需要的时候还要重义轻利、舍利取义,这正是坦赞铁路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
当前,中非双方都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也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中非之间的共同利益更加深厚,合作基础更加牢固,合作前景更加广阔。新形势下,我们将继承坦赞铁路精神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同非洲朋友携手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为中非合作注入强劲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