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目简介
重庆,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近年来,是西部乃至全国发展较快的大城市。重庆成为城乡统筹改革发展实验区是一个大好机会,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两点”定位(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连接点)、“两地两高”目标(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发挥三个作用(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可见重庆的未来肯定更美好。重庆因其山地地貌,高层建筑众多,尤其是位于渝中区的解放碑商圈,超高层林立,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其中,重庆来福士广场矗立在朝天门两江交汇之地,大气磅礴,已成为市民和游客的打卡胜地。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173 号,于1951 年6 月破土兴建,1954 年4 月竣工,是一座仿古民族建筑群,是重庆十大文化符号,是中国传统宫殿建筑风格与西方建筑的大跨度结构巧妙结合的杰作,也是重庆的标志建筑物之一。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由大礼堂和东、南、北楼四大部分组成。占地总面积为6.6 万m2,其中中心礼堂占地1.85 万m2。礼堂建筑高65m,大厅净空高55m,内径46.33m,圆形大厅四周环绕四层挑楼,可容纳3400 余人。
1987 年,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和伦敦大学编写的《世界建筑史》中,首次收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43 项工程,其中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位列第二位。2013 年5 月,被国务院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 年9 月,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入选“首批中国20 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图2-13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全景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设计是仿明、清的宫殿形式,采用轴向对称的传统手法,结构匀称,对比强烈,布局严谨,古雅明快。中心礼堂正对中轴线,是圆形主体建筑,三层圆顶由大红廊柱支撑,绿色琉璃瓦,中心礼堂正中的金色“顶子”,参照了北京天坛的“祈年殿”设计。中间的半圆形球壳顶架为双层钢架结构,将中国古典建筑风格与现代西方建筑设计融为一体。舞台高14.36m,宽23.2m,舞台上方绘有民族彩绘。大礼堂中间三列设堂座加四层楼座共有3400 余个座位,最顶上一层为空调的出风口。
礼堂取中西合璧之建筑风格,主体部分仿天坛有祷祝“国泰民安”之意,正中的圆柱望楼,是北京天安门的缩影;南北两翼,镶嵌着类似北京紫禁城四角的塔楼;广袤的庭院中,前阶宽阔平展,梯次六重。一色绿色琉璃瓦顶、大红廊柱、塞栏杆。大门为一大牌坊。整个建筑布局和谐,雄伟壮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牌坊整体以橘红和红色为主色调,上覆碧绿琉璃瓦,里外两面嵌以金色图案;造型四列三跨,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初建时期的牌坊为木结构,因曾经历两次火灾,后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仿木建筑形式。
走进之后威严感扑面而来,从建筑中体会到的独特美大概是它能给人精神上的凝聚力和威慑力的传递,踏上一个个台阶,越往上走,这种感受越是明显,重庆人民大礼堂不仅地势高,而且台基宽阔坚实,给人一种沉稳大气的感受,这是穿梭在重庆大街小巷高高低低的山坡上和现代建筑无法给予我们的。
图2-14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内景
2)背后的故事——大礼堂修建那些事儿
如果要评选重庆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可能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不同的答案。“迎官接圣”的朝天门,“精神堡垒”解放碑应该都会是大家的选择,而还有一个也不能忘记,它就是重庆市人民大礼堂。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国内的经济、生活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大部分基础设施都不具备。当时的重庆,是西南大区的中心,肩负着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重任。而此时的重庆,却连一个像样的集会场所都没有。因此,在1951 年初,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人的刘伯承、邓小平、贺龙等人共同决议,要在重庆修建一座符合要求的大礼堂,而且必须要足够气派,不能小家子气。
首要的问题,就是具体位置的选择。在经过多方考察之后,最终选定了重庆市内马鞍山和蒲草田这块40 多亩的荒地,同时另外征集了50 余亩土地,用于大礼堂的修建。
1951 年6 月,西南军区官兵和广大民工、机关义务劳动大军配合,采取“中西结合”的方法,利用推土机、空压机和铁锹等工具,加上十多吨炸药的爆破,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处理掉土石方30 余万m3,让昔日的马鞍山变成了平坦大道。(www.xing528.com)
在解决了选址的问题后,就需要给出大礼堂的具体设计方案。上面提到过大礼堂的独特设计是将天安门和天坛两者进行了结合,而这一设计方案又是出自哪位名家之手呢?
当时,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向社会公开征集设计方案,最终在一张长3.91m,宽1.63m的白布上进行彩绘的设计方案脱颖而出,这正是来自张家德先生的设计。在如此巨幅的画布上呈现出重庆市人民大礼堂,是极其震撼的。
图2-15 张家德手绘的“西南军政大会堂”(原名)方案效果图(图片来源:搜狐网)
张家德,四川威远县人,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1941 到1949 年在重庆开办了家德建筑事务所。作为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总工程师,张家德先生付出了很多艰辛,同时也因为建设大礼堂的卓越成就被载入世界建筑史册。
1951 年4 月,西南军政委员会工程处成立,工程处成员共计40 余人,有来自西南建筑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重庆大学和西南专科学校的应届毕业生、有关单位调入的行政及财务管理人员等。在经过了接近3 年的艰苦奋战之后,大礼堂于1954 年4 月竣工。当时被定名为“西南行政委员会大礼堂”,在1956 年时,因为西南大区撤销,更名为“重庆市人民大礼堂”。“接近3 年的艰苦奋战”,这句话中,其实包含了很多不为人知的艰辛,工程技术人员奋战了多少个日夜,才完成了那些看起来几乎不可能的任务。
图2-16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穹顶
在大礼堂的修建过程中,技术难度最大的,莫过于位于最顶端的穹顶。这是一个跨度达到了48m 的大跨度屋架,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木质结构,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必须要使用钢架结构,在多方共同努力之下,通过采用网架钢的结构,顺利解决了这一大跨度钢架的问题。首先是按照比例缩制了一个半球形钢屋架模型结构,并且对它进行了荷载模拟试验,确保试验成功之后,才开始搭建精准比例的钢屋架,并且成功安装。而且,除了这一层钢屋架之外,在最外层,还附加了木质屋架,以求还原一种整体的传统建筑风格。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设计,让重庆市人民大礼堂成为当时亚洲跨度最大的钢结构、砖木和混凝土结合的建筑。
建成后的大礼堂,占地66000m2,建筑面积18500m2,总高65m,主体高55m。圆形大厅四楼一底,大型舞台一座,设3400 余个座位。整个建筑用钢材500 多t,青砖450多万块,楠竹35 000 多根,包含内部设备、家具等,工程总造价430 余万元。而随着大礼堂的建成,它也开始发挥自己的重要功能,成为重庆接待中外贵宾的重要场所,包括众多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各国的总统、总理、首相等,都曾亲临大礼堂,并且对大礼堂称赞不已。随着大礼堂知名度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来,让大礼堂成了重庆的热门旅游景点,并逐渐变成了重庆的一个文化符号。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礼堂的很多基础设施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因此,重庆市也多次拨款对大礼堂进行维护修缮,并且升级内部的基础设施,包括内部的墙面、地面、卫生间的改造,舞台、座椅的全面升级,完善消防、空调系统等,让大礼堂能够与时俱进,继续为各类会议以及演出提供高品质的服务。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大礼堂和人民广场融为一体,其实在此之前,大礼堂是设有围墙的,总会让人有一种被隔离开的感觉。1997 年,大礼堂的围墙被拆除,拓建成了人民广场,这里便成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休闲之地。如今,大部分时间内,大礼堂都会向公众开放,大家购票后可以进入大礼堂内部参观。而在大礼堂组织各类会议或者有商业演出时,普通人也可以参与其中,它已经成为非常亲民的一种存在。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来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座具有独特建筑风格的民族建筑。无论是在历史文化的象征意义上,还是在具体的实用性功能上,它都无可挑剔。与此同时,它也是重庆市的象征和标志性建筑,是每一个重庆人都应该深刻铭记的历史。
【注释】
[1]资料来源:学习中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