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目简介
重庆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从公元前316 年秦灭巴蜀,到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迁都渝城,先后有六次对重庆具有重要影响的移民。而真正奠定了现代重庆人根基的一次移民则是从顺治末年到嘉庆初年跨越100 多年历史的一次大移民,移民遍及中国十几个省,千里迢迢,举家迁徙入川,民间俗称“湖广填四川”。
明末清初,由于长时间、大规模的战乱,以及战乱带来的饥荒、瘟疫,导致四川哀鸿遍野,瘟疫横行,人口锐减,土地荒芜。为了恢复四川“沃野千里”的景象,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移民垦荒的优惠政策,由此开始了一场历时百年的移民大潮。移民入川,迁徙路途遥远,历经千难万苦。入川的道路一般有两条:陆路和水路。从陕西、湖南、贵州等方向入川的移民分别要翻越秦岭、大巴山、武陵山、大娄山等险峻山脉。长江水道滩多水险,移民乘坐木船逆流而上,要经历十数日或数十日,而且还有船倾人覆之险。不管有多大的艰难险阻,移民们依然卖尽原籍家产,携家带口,历经数月长途跋涉,尝尽千辛万苦,来到四川安家置业。传说四川人爱缠头巾的习俗是因为当年移民过程太过于艰难,很多人不堪路途艰辛,死于半道。死人太多,活着的人便经常头缠孝布,天长日久,习以为常,孝布逐步演变成多用途的头巾。
经历了艰难的移民迁徙,各地移民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在巴渝地区逐渐站稳脚跟、融入当地社会。康熙年间,移民们在巴蜀各地办厂开店,商业移民大大增加,促进了各省间的经济交流,同时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复苏和振兴。乾隆嘉庆时期,重庆出现了“万家烟聚,坊厢廛市,傍壑凌崖,吴、楚、闽、粤、滇、黔、秦、豫之贸迁来者,集如蚁”的兴旺景象。
随着大批的移民进入重庆,远离家乡的同乡们聚在一起祭祀酬神,同时慰藉思乡之情、联络同乡情谊。在重庆站稳脚跟并积累起一定经济实力的移民商人便建立了以原籍地缘关系为纽带的同乡互助组织——会馆。会馆主要有为同乡提供寄居场所、弘扬乡土文化、维护同乡利益、举办各种联谊活动、参与地方事务、调解同乡纠纷、管理同乡共同财产等职能。重庆城先后建有九个省级会馆,即“八省会馆”和云贵公所。众多的会馆集中分布于东水门码头以内的一片街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会馆建筑群,显示出重庆当时商贸的繁荣,以及其作为西南贸易中心的经济地位。重庆“八省会馆”在历史上曾多次修复或重建,各地移民在文化上不断融合,最终形成了融合多种风格于一炉并具有巴蜀地域特点的湖广会馆建筑群。
移民社会意味着广纳百川、包容四海、兼收并蓄、共谋发展;移民精神意味着坚韧不拔、百折不回、勇于进取、敢于创新。正是经过几百年来不同地域、文化、血缘、民族的历史的大融合,才奠定了巴渝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当今重庆人耿直热情、坚忍顽强、吃苦耐劳、胸襟开阔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
(2)建筑特色
巴蜀地区地处山区,群山环抱,建筑也都体现出独特的山地建筑特色,而会馆通常是移民寻求归属感和慰藉思乡之情的场所。因此,会馆建筑既具有浓厚的地方传统特色,又体现了移民所带来的建筑风格。
①彰显山地特色的建筑群布局特色。由于山地特殊地形的限制,三个会馆分别拥有各自的东西向主轴线,轴线上依次分布着戏楼、院坝、正殿、后殿等主体建筑。建筑间既彼此分隔,又互相关联,组合而成多个院落式空间,呈南北向沿长江排列(图1-37)。建筑群依山就势,修建在长江以北坡度为30°的坡地上,随着等高线的起伏和走向与环境融为有机整体。场地内部采用分层筑台的方式,建筑按地形高差分级布置,注重屋顶的造型与层叠关系,形成了丰富的“第五立面”,营造了楼宇层叠、高低起伏的山地建筑风貌,塑造了优美动人的城市天际轮廓线。
图1-37 湖广会馆建筑群风貌(图片来源:笔者拍摄)
各个院落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又根据各自的规模,因地制宜,在高差几十米的坡地上,综合运用分层筑台、临坎吊脚等手法,灵活地构筑了层叠纵深的院落空间形态。同时,灵活运用了空间对比手法,利用地形、院落组织建筑,形成了丰富的空间体验。会馆内多组建筑在不同标高设置出入口与相邻建筑进行连接,为整个院落创造了多条游览路线和丰富的观赏视角,从每一个入口进入院落都能体验到不同的视觉和空间感受,在突出山地建筑适应性的同时,也使整个建筑空间的多变性、流动性更加突出。
②体现移民文化的建筑单体特色。为了适应不同的需要和空间特征,湖广会馆的建筑单体造型极为丰富。在建筑群中综合运用了硬山、歇山、卷棚、单坡等不同的屋面形式并结合不同的空间特征进行组合,达到丰富多变且重点突出的效果。湖广会馆共有四个戏台,根据不同的院落大小以及空间感受,采用的建筑形式和风格也各不相同。广东公所和齐安公所的戏台都位于建筑群的前端,且戏台院落较为开敞,特别是广东公所戏台规模较大,采用歇山样式,造型上与整体宏大的气势相匹配。禹王宫两所戏台均处于建筑群的后部,且整个院落空间尺度较小,因此整体造型小巧灵动,与整个空间的尺度和环境相得益彰(图1-38)。另外,在突现建筑宏大气势和显示建筑重要地位时也采用了勾连搭、如意斗拱等多种处理手法。
图1-38 各区戏台造型比较(图片来源:《重庆湖广会馆历史与修复研究》,何智亚)
封火山墙的运用在湖广会馆的建筑中独具特色,采用了龙形山墙、“水”形山墙、“金”形山墙、变形后的“土”形山墙、五花山墙、猫拱背等,造型丰富多变。这些山墙不仅在高密度的建筑群中起到了防火的作用,同时对于丰富建筑造型、统一建筑风格、强化山地特色、形成优美的天际轮廓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封火山墙还是地域文化交融的有力见证。在明清以前封火山墙在四川地区无论是官式建筑还是民间建筑中都比较少见,正是由于明清的两次大移民活动,随着外来移民的迁入,新的建筑文化传播到重庆,封火山墙才登上了巴渝地区的建筑舞台,并紧密地与重庆的山水地貌相结合,形成了具有重庆特色的建筑形式。随后这种建筑语言在重庆的祠堂、民居等许多建筑类型中也都得到了广泛体现,齐安公所的龙形山墙如图1-39 所示。
图1-39 齐安公所的龙形山墙(图片来源:笔者拍摄)
③细部雕饰体现匠心特色。会馆建筑的建造匠心独具,丰富多彩的雕饰艺术充分显示了建造工匠们高超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成就。其中戏台的雕刻多以民间故事场景为主要内容,涉及封神演义、三国故事、水浒故事等,这些同时也是大多戏文故事的来源。另外,还有反映封建伦理故事作为教育后世题材的二十四孝雕刻栏板,集中演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百顺孝为先”的观念。此外还有反映重庆人文风貌的雕刻图案,如齐安公所戏台底部梁枋上描绘的就是清代重庆临江门城墙一带商贾往来贸易的热闹场景,体现了重庆山地地貌和民间生活。这些都反映了巴渝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以及古代工匠非凡的创造力。
(3)重庆湖广会馆保护修复项目
湖广会馆建筑群作为凝聚着大量历史信息与民族情感的载体,其珍贵的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在大众传播中充分展示了重庆的悠久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其作为历史上“湖广填四川”移民史的见证,反映了明清时期重庆社会、经济发展的盛况及兴衰变化,也是清代前期到民国初年重庆的移民文化、商业文化和建筑文化的重要标志。遗憾的是,重庆湖广会馆建筑群在抗战时期曾遭受日军的轰炸和火灾的破坏,许多建筑残缺不全。湖广会馆衰落后,建筑被改作他用,这些使用与原有功能割裂,造成建筑不同程度的破坏。由于年久失修,建筑整体也存在各种安全隐患。
湖广会馆的保护呼吁和前期策划历经数年之久。1998 年初,重庆市政府组织湖广会馆保护研究、策划,到2003 年底正式启动重庆湖广会馆修复,再到2005 年9 月建成开放,前后时间跨度长达近八年。八年时间里,湖广会馆凝聚了许多人的心血和研究成果。在湖广会馆的保护修复中,为了更好更全面地进行保护,规划确定以“真实性原则”为指导,采用中国传统和西方通行的文物建筑修复方法结合的方式,在修复中尽可能保留原有建筑,充分利用原有的结构和构件,尽可能保留历史的原真性,力求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湖广会馆的全部价值。(www.xing528.com)
①历史环境保护。文物建筑处于历史街区,与周围环境保持着极强的关联性,因此,规划划定了湖广会馆历史街区,对历史街区进行整体性保护。保护规划将整个地段划分为核心保护区、传统保护区、风貌协调区3 个区域,通过不同的要求和措施使历史街区达到由内向外文物建筑向新建建筑逐步过渡的空间环境,建筑风格有机协调。
②建筑保护修复。在湖广会馆建筑群的保护修复中,为了实现修复效果的真实性,对文物建筑采取了分类保护的方法。对广东公所、齐安公所等现状较好的文物建筑实行了维持原状、防止破坏的保护方法,经常进行监测,防止风化腐蚀、蚁害鼠患等危害建筑安全的隐患;对有部分破坏的建筑采取了修补、加固和更换构件的修复方法,修复时尽量保持原有的建筑功能、空间形态、结构形式等,首要保证建筑的安全性;对于已经损坏的建筑,则结合周围建筑功能和当前的功能需求采取复原重建的方法。
重庆湖广会馆修复工程是重庆市投资最大,影响最广、效果最好的文物建筑修复工程。工程严格遵循了国家文物保护的相关法规和国内外文物古建筑保护维修的原则,精心设计、精心施工,较好地再现了该组建筑的完整风貌,保护了这座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带动了对周围历史街区的保护,达到了对文物建筑保护的真正目的。
2)背后的故事
坐落在重庆东水门的湖广会馆,是目前全国范围内已知的最大的古会馆建筑群,为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增添了厚重的文化色彩和历史底蕴。如今,我们能够看到它的光鲜亮丽,但是在这背后却蕴含了无数人的努力与心血。
(1)湖广会馆的保护与修复之路
湖广会馆在历史上是相当兴旺的,不过伴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各种战争的摧残,湖广会馆自然也就变得破败。在被发现并被确立修复之前,湖广会馆面临着多次被拆除的危险。
漆黑的巷道里,摆满烧煤和烧柴的炉子;禹王宫大殿里,塑料和橡胶物品堆积如山,四处杂乱无章、凋零破败……20 世纪90 年代初,城市规划建设专家、历史文化学者何智亚见到了湮没于下洪学巷东水门危房群中的湖广会馆。当时,这个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 年)的会馆建筑群已是满目疮痍。但是,那尘垢背后行云流水般的木刻雕花、灰土之下气势非凡的封火墙,仿佛仍在诉说着“湖广填四川”那些唱不完的繁华、道不尽的沧桑。
有开发商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拟拆迁后进行房地产开发。如果这片200 多年的建筑群变身为时尚摩登的高楼大厦,后辈们该到何处去找寻乡愁的安放之所?1997 年起,何智亚等有识之士开始四方呼吁:留住湖广会馆!
1999 年2 月,市文化局委托重庆建筑大学(现重庆大学)对湖广会馆核心区进行建筑测绘,湖广会馆的修复工作才终于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因为湖广会馆建筑群基本上都已经沦为危房,大量的木质结构也极不稳定,完成基础的建筑测绘,才能够在今后的修复过程中有据可依。在一个多月的辛苦测绘中,重庆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几十名师生们发扬了艰苦奋斗精神:每天来回不方便,就在附近租廉价房屋居住;每天工作占用大量时间,老师和学生都吃盒饭。经过一个多月的辛勤劳动,工作组完成了对禹王宫、齐安公所、广东公所的建筑布局、古建筑形体、内部构件、木质雕刻的原样测量与绘图,并根据测绘情况,补充完善了损坏和残缺建筑构件的部分图纸。由于湖广会馆里住满了居民,还有生产的工厂、堆满物品的仓库等,在测绘过程中,古建筑的木结构有的已经严重腐朽,存在安全方面的威胁,但教师和学生克服重重困难,爬楼上房、设梯搭架,获得了大量真实、宝贵的测绘资料。这次测绘共出图200 余张,大致清楚了湖广会馆的现状,为湖广会馆修复设计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
2003 年2 月,各界人士的奔走呼吁有了结果:重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意依据“修旧如旧”原则,对湖广会馆建筑群进行保护性修复。何智亚被任命为修复工程总协调人。
湖广会馆有救了,可何智亚却辗转难眠。会馆破损严重,狭窄的地块竟然居住了400多户居民,部分建筑被改变了原状,要恢复原貌,修旧如故,再现历史留下的辉煌,真是难上加难!为保证修复方案和施工措施的严谨和完整,从2002 年12 月修复工程正式动工到2005 年9 月湖广会馆竣工,他先后100 多次到现场,与中外专家、设计、业主、监理、施工单位反复磋商。
为了原样修复湖广会馆建筑的损毁部分,工程施工队伍面向全国招标,最终,来自北京、山西、山东的3 支富有经验的古建施工队伍进场,著名的“木雕之乡”——浙江东阳的木雕技师们负责木雕修复,以做建筑脊饰在圈里闻名的民间工匠“刘大胡子”也被从成都请来……
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之下,湖广会馆的修复工作总算得以圆满完成。2005 年9 月29 日,历时21 个月,湖广会馆修复完成并对外开放。雕梁画栋的戏台、雕工精巧的斗拱,刻有“二十四孝”典故的厢门……阳光里,古老的建筑终于恢复了它旧时的容貌,展现着巴渝文化的源远流长,灿烂辉煌。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湖广会馆曾经承载了重庆往昔的一段辉煌,今后,湖广会馆也必将继续承载新重庆。
(2)东阳木雕,雕刻了时光,惊艳了世界
重庆湖广会馆中存在大量构件,制作精美、镏金溢彩、栩栩如生。如齐安公馆的镏金卷草夔龙八角藻井,巧夺天工的精美雕刻,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此外,丰富的脊顶饰件、巧妙独特的采光设计、生动遒劲的风火山墙,无一不体现古代修建湖广会馆的匠人们高超的工艺水准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在湖广会馆的修复工程中,木雕构件因为过去受到虫蛀和人为的破坏,部分损毁严重,需要进行复原,新建仿古建筑也需要木雕装饰,现场木雕制作量很大。木雕是一项工艺复杂、技术精度要求高的特殊工艺,需要复原的木雕既要在雕刻技法上遵循传统做法,又要在雕刻内容上与原有图案一致,为了再现昔日会馆的风采,还要求复原和新制作的木雕达到原有木雕的工艺水平,这对施工单位提出了很高的技术要求。由于原有木雕原件损毁严重,有的已无法看出原样,给雕刻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
承担木雕制作任务的东阳巍巍实业公司从我国著名木雕之乡——浙江东阳请来了20多名技艺精湛的木雕技师。他们在现场对湖广会馆原有的木雕风格和内容反复研究探索,解决了许多过去未遇到的难题。本着对历史尊重、对后人负责的态度,他们严格按照工艺要求购料、选料,挑选有较高资历和实践工作经验的高级工艺师根据损坏的木雕原样进行木雕构件的设计及绘图工作。工匠们对雕刻制作认真负责,刻制的木雕纹理粗细得当、走势顺畅、起伏重叠有序,达到了非常理想的观赏效果,充分显示了东阳木雕在技巧和工艺上的优势。据东阳师傅介绍,这种木雕制作,必须在下刀前心中有数,下刀时准确无误,刀刀到位,误凿一刀下去就无法弥补。游人观看他们的雕刻,无不为他们的精湛技艺所折服。
雕刻工作前后长达450 多个日夜,不管是寒冷的冬季还是炎热的夏季,全体工匠师傅在现场苦干巧干,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湖广会馆建筑群内大量按照原样修复和新增添的木雕,件件精美绝伦,栩栩如生,为修复后的湖广会馆增光添彩。
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工艺之一,东阳木雕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生动展示,又是对专注走心、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时代回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