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建筑,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验和认知,建筑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接触各种各样的建筑,那建筑是不是就是众多的房子呢?显然不是,那到底什么是建筑呢?
《易经·系辞传下》曰“上古穴居而野处”。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用树枝、石块构筑巢穴,用来躲避风雨和野兽的侵袭,开始了最原始的建筑活动;部落和阶级萌生后,出现了宅院、庄园、府邸和宫殿;各类信仰出现后,出现了供生者亡后“住”的陵墓以及神“住”的庙堂;随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作坊以及现代化的大工厂;伴随着商品交换的产生,出现了店铺、钱庄乃至现代化的商场、交易所、银行、贸易中心;交通发展了,出现了从驿站、码头到现代化的车站、港口、机场;科学文化发展了,又出现了私塾、书院以及近代化的学校、科学研究中心。
图1-1 穴居、巢居的原始形态(图片来源:《建筑设计初步》,罗雪)
所以,总的来说,从古至今建筑的目的总不外乎取得一种供人们从事各类活动的环境。人们随着活动内容的改变而构筑不同的建筑内部空间,来满足自身的需求,不同的建筑内部空间又被包含于周围的建筑外部空间中。建筑正是以它所形成的各种内部的、外部的空间,为人们的生活创造了工作、学习、休息等多种多样的环境。
在建筑的建造过程中,离不开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远古时期,人们采用自然界最易取得、或在当时加工最方便的材料来建造房屋,如泥土、木、石等,出现了石屋、木骨泥墙等简单的房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逐渐学会了制造砖瓦,利用火山灰制作天然水泥,提高了对木材和石材的加工技术,并掌握了构架、拱券、穹顶等施工方法,使建筑变得越来越复杂和精美。特别是进入工业时代后,生产力迅速提高,钢筋混凝土、金属、玻璃、塑料逐渐代替砖、瓦、木、石,成为最主要的建筑材料。科学的发展已使建造超高层建筑和大跨度建筑成为可能,各种建筑设备的采用极大地改善了建筑的环境条件,建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自身面貌。
近现代建筑理论认为,建筑的本质就是空间,正是由于建筑通过各种方式围合出可供人们使用的空间,建筑才有了重要意义。这一点在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著作《道德经》中也有提及。(www.xing528.com)
图1-2 老子与《道德经》(图片来源:《建筑设计初步》,罗雪)
意思是说开凿门窗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空间,才起到房屋的作用。所以“有”(门窗、墙、屋顶等实体)对人们的“利”(有用之处),是通过“无”(即中空的空间)来实现的。
同时,在人们的生活中也有一些特殊的建筑,比如纪念碑、凯旋门、桥梁、水坝、城市标志物等,它们对城市环境有着重要的价值。这些没有内部空间的建筑称为构筑物,建筑是所有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总称。
建筑的集中形成了街道、村镇和城市。城市的建设和个体建筑物的设计在许多方面的道理是相通的,它实际上是在更广的范围内为人们创造各种必需的环境,这种工程叫作城市设计。在城市设计之前,需要对城市的选址、人口控制、资源利用、功能分区、道路交通、绿化景观以及城市经济、城市生态环境等一系列影响人居的问题进行良好的规划,这个工作称为城市规划。
人们几千年的建筑实践已证明,任何建筑都会诚实地反映其所处的时代。建筑和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水平和精神面貌,反映它所存在的那个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