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积淀,既有一些消极因素,更有积极的精神内核;既有几分包袱,更是一种财富。这就要求我们站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去审视、去取舍。建筑环境设计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横的维度来看,无论何种风格的设计,它都有特定的精神和文化心理结构,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展开和完成,反映了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体现了当时的文化风貌。从纵的维度来看,任何时代的设计都与当时的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设计形式来自于文化,人们按照历史与传统设计有关的一切印象。概而言之就是任何设计都应体现其时代精神。在建筑环境设计中要将传统与现代科技和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在理念上、造型上、艺术上进行突破,反映出现代人的思想感情、使用要求和审美意识。
继承传统并不代表也不应该是历史的重演。近年来出现的一些仿古建筑,只是单纯地模仿、复制而无其精髓;还有比较常见的是古典符号拼贴,这些都不是和谐自然的设计观。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应该是在有取舍的继承的基础上,吸取外来优秀先进成果,创造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建筑新风格,形成传统与现代的和谐统一。例如,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就是一个继承与发扬创新传统文化精神的优秀案例。该建筑位于苏州古城区,紧邻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在这个作品中,贝老严格控制整体建筑的体量关系,使其与周边环境相融合,整个建筑使用黑、白、灰三种中国传统建筑色系,反映了典型的江南民居的特点,与周边古建筑群融为一体。贝老运用现代建筑语言和材料,营造了与传统江南民居极其融合而又有创新理念的富有时代精神的现代建筑。贝聿铭的这一设计理念,正是体现了人与自然、人文与环境相和谐的“天人合一”审美境界。
(二)环境艺术设计与自然生态平衡对话
环境艺术设计不仅与建筑本体相关,也与自然发生密切的联系。席卷全球的生态主义浪潮促使人们站在科学的视角上重新审视居住环境,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现在,在一些发达国家,生态主义的设计早已经成为景观设计师考虑的基本点。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于环境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在设计中对生态的追求已经占据了首要的位置。
我国景观设计现状并不容乐观,在积极进行改造自然的文化实践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的灾难,产生消极的后果。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不尊重生态自然。比如,连云港市本来有天赐的亿万年的山海自然,然而这些无价的天然珍宝却在加速消失,原汁原味的真实自然被改变,北崮山被大道撕开,北崮山的临海悬崖本来是最能体现山海相依的景色,但被水泥把山与海隔开,山海不再相拥了。(www.xing528.com)
景观设计的生态性集中体现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处理上,要以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进行设计活动,就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不破坏生态环境,不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不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基础上,实现人类居住环境质量的提高,并将这一思想贯彻到整个环境艺术设计的全过程。在工程设计、选材等环节,坚持安全、环保、节能的原则,这也是现代先进环境艺术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
(三)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文关怀
设计首先应该满足人的功能需求,这是设计应遵循的首要原则。环境艺术是为人所营造的,所以在设计时应尊重人和空间,通过设计体现人性,体现和谐、有序的人际关系,特别要体现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为老人、儿童、残障人士参加社会活动创造便利的条件。有些设计作品本末倒置,将建筑的形式摆在首位而不考虑对人性的关怀。如作为交通吞吐量巨大的北京西客站在设计之初由于没有考虑到与地铁相连,地下停车场出入口、空间组织没充分考虑到与环境的衔接,使得整个人流与车流的交通组织显得较为混乱;再如,某些城市公共景观中,有些道路为了显示其“档次”,使用了大量的抛光大理石铺设,致使雨天时经常有行人滑倒;又如许多城镇广场为了表现其“壮观”,应用了大面积的建筑铺装和草坪,致使夏季地面温度过高,到广场上游玩的市民稀少。这些案例都表明了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没有考虑到设计与人的和谐。
将“天人合一”思想具体应用于当前的环境艺术设计中,是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寻找发展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必须持批判的态度去传承发扬传统文化,并紧密结合当代的设计理念与技术以及结合现代人的人文关怀诉求进行创作实践。这样,设计的作品既富有本土地域特色,也平衡了人、自然、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关系,符合自然生态、社会人文对当前环境艺术设计提出的时代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