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环境艺术设计:建筑中的天人合一

环境艺术设计:建筑中的天人合一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从建筑材料上看“天人合一”思想中国的古建筑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向来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三)从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上看“天人合一”的思想屋顶、斗拱、飞檐等的人性化设计,机智而巧妙的组合所显示的结构美和装饰美本身,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虽然曲度不大,屋角也还没有翘起,刚健质朴的气势较浓,但也初步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环境艺术设计:建筑中的天人合一

(一)从建筑材料上看“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的古建筑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向来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艺术性格上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在选材上,木材给人以含蓄、深沉的天然之美,它集轻巧、坚韧、易于加工为一身,恰恰与中国人文化性格相切合,因此成为中华古建筑的首选材料。“不破不立”“推陈出新”似乎就成了传统。加之我们的建筑始终是为人服务,在中国古代要花几百年的时间去兴建宫室建筑是不可想象的,因此选择木材作为建筑主材也有其必然性。谈到“永恒”,西方从石建筑中产生永恒观,而中国建筑的永恒则表现在场所的连续性上,表现了与自然界一致的生生不息与连绵不绝。

(二)在建筑类型上看“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崇尚自然。自然界的魅力使得古代中国人无处不在选择与它的直接接触、沟通和交流。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大多数传统民居住宅外部有一个能够与自然息息相通、有机联系的过度空间——檐廊空间。就其空间形态而言,此空间属于民居室空间的外延,直接吸收室外自然景观,如从室外大空间的角度审视;檐廊空间因其内侧的门窗限定,外侧的廊柱及上部的廊顶、廊檐及地面的平台高差限定,形成一个半开敞的空间形象。由于它的开敞性,又完全突破了室内空间的封闭感,呈内外交融的流动状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同样起着内部空间的遮蔽作用。在廊下,人们可以聊天、休息、聚餐、读书做事、游戏。例如:南方民居与北方民居的游廊,皖南民居敞廊的空间尺度,结构型制几乎同等于室内空间的规模,人们所从事的活动跟平时没有什么区别,但在心理上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接触。檐廊空间以其虚敞性构成了内外空间交会、流通,极大地满足了人们亲善自然、鱼人和睦共处的淳朴心愿。因此,檐廊完美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理性的营造意念所表达的人类不能疏离创造生命的大自然,从而在屋宇构造上尽量保持着与大自然共存的有机空间。而欧洲古代的楼房在精神风貌上则有明显的不同:厚重的砖石墙上只开不大的窗户,楼外不设走廊,内外相当隔绝,从空间分割到整个建筑形体,处处透露着人与自然的隔阂。

(三)从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上看“天人合一”的思想(www.xing528.com)

屋顶、斗拱、飞檐等的人性化设计,机智而巧妙的组合所显示的结构美和装饰美本身,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早在秦汉时期,建筑物的屋顶就很大,并已经出现了屋坡的折线“反字”,即以后“举折”的初步做法。虽然曲度不大,屋角也还没有翘起,刚健质朴的气势较浓,但也初步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人字形的屋顶造型,既扩大了室内的空间感,同时更便于屋面排水,这一中国古建屋顶的基本模式,与欧洲的平顶样式相比,更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建筑之造型美学。“斗拱”作为中国古代木构架的精华,本身不用一钉一卯,完全插接构成。在从承重结构过渡为装饰构件的过程中,无论从技术角度还是从审美角度都将两个功能结合得天衣无缝。“飞檐”在宋代以前还不是很翘,宋代以后就越翘越高了,使原来略显厚重的屋顶越来越轻巧,终于成为建筑风格上只有中国才有的特征。

(四)从建筑装饰上看“天人合一”的思想

古代艺术家们既看重人与自然的统一,充分表达个性的自由,可是又积极入世,回归到人本的理性现实。以其雕塑为例,在发掘的墓葬中发现如:比细高腿还长一倍的长脖子鸟的脑袋上忽然长出了枝杈繁生、尖端锐利的成对鹿角来;昂首引吭、展翅欲飞的长颈彩凤偏偏要站到斑斓猛虎的背上去,而自己的背上却生出一对繁枝的鹿角;双手擎万均的编钟乐架武士,是力的表现;飞凤、鸣鸾、长蛇、奔鹿,还有鼓胀着肚子的具蛙在进行着一场只有现代人类才可能进行的水陆空交叉的立体大型混战,是人间善与恶的搏斗……这些作品,对于地下的死者,是欢送他们祝愿他们飞升上天上仙境;对于地上活着的人们,是鼓励他们面对自然、征服自然。多数的雕塑作品是实用器物,把器形制作成许多种动物的形象,施以彩绘,以至浅高浮雕、镂刻等等,莫不表现出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充满着浪漫情调,以供装饰陈设,赏心悦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