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测绘基础:平差值计算成果

测绘基础:平差值计算成果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求学生通过测量平差值计算相关内容的学习,能够根据实际观测数据,正确计算未知量的最或是值。,mn表示各观测值的中误差。

测绘基础:平差值计算成果

本节主要介绍测量平差、最或是值的概念及等精度观测和不等精度观测平差值的计算。要求学生通过测量平差值计算相关内容的学习,能够根据实际观测数据,正确计算未知量的最或是值。

自然界中任何一个独立未知量(如某一个角度、某一段长度等)的真值都是无法得知的,只有通过多次重复观测,才能对其真值做出可靠的估计。然而,由于有了多余的观测,观测值之间就会存在矛盾。因此,除了要对观测值的精度做出评定外,还要依据各观测值求未知量最可靠的估值,这项工作称为测量平差,简称平差。未知量最可靠的估值应是一个最接近该量真值的值,称为最或是值。

对一个未知量观测值进行的平差,称为直接观测平差,它分为等精度直接观测平差和不等精度直接观测平差。在相同条件下对某量进行n次观测,通过数据处理,求出被观测值真值的最或是值(即最可靠值),同时评定该最或是值的精度,称为等精度直接观测平差。在不同条件下对某量进行n次观测,通过数据处理,求出被观测值真值的最或是值,同时评定该最或是值的精度,称为不等精度直接观测平差。

6.3.1 等精度观测平差值计算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对一组等精度观测值,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该量的最或是值。

设在等精度观测条件下,对某未知量进行n次观测,观测值分别为l1,l2,…,ln,算术平均值为

式中:n为观测次数;

l1,l2,…,ln为各独立观测值。

下面证明在等精度观测条件下,各观测值的算术平均值x是最接近真值X的值,即该未知量的最或是值。

设某未知量的真值为X,观测值分别为l1,l2,…,ln,各观测值的真误差分别为Δ1,Δ2,…,Δn,则:

Δ1=l1-X

Δ2=l2-X

……

Δn=ln-X

将上列等式相加并除以n,得:

根据偶然误差抵消性的性质即=0得:

当观测次数n无限增大时,观测值的算术平均值趋近于该量的真值。但由于在实际工作中不可能对某量进行无限次的观测,故算术平均值不等于真值,但可认为算术平均值是根据已有的观测数据,所能求得的最接近真值的值,视为最可靠值,即未知量的最或是值。

6.3.2 不等精度观测平差值计算

1.权的概念

在实际测量中,除了等精度观测外,还有不等精度观测。如图6.3所示为一组不等精度观测的观测结果,当进行水准测量时,由高级水准点BMA、BMB分别通过不同的水准路线测至节点E,测得E点的高程为H′E、H″E。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观测中所使用的仪器和方法均相同,但由于水准路线的长度不同,因而测得E点的两个高程观测值的可靠程度也不相同。

图6.3 不等精度观测

设两条水准路线的高差分别为h1、h2,相应路线的测站数为n1=9、n2=4,各测站中误差相等均为m,则两条水准路线的中误差分别为:

AE路线的中误差 m1=m=3m

BE路线的中误差 m2=m=2m

由上式可看出,由于AE路线比BE路线的测站数多,故中误差m1>m2。在计算观测值的最或是值时,不能简单地取两个高程观测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最或是值,应考虑到各观测值的质量和可靠程度。精度较高的观测值h2应给予较多的信赖,在计算最或是值时应占较大的比重,精度较低的h1应占较小的比重。

各不等精度观测值的可靠程度,可用一个数值来表示,称为各观测值的权。通常用P表示。“权”是权衡轻重的意思,观测值的精度愈高,其权愈大。

设在不等精度观测条件下,对某未知量进行n次观测,观测值分别为l1,l2,…,ln, p1,p2,…,pn表示各观测值的权,m1,m2,…,mn表示各观测值的中误差。在测量学中,权的定义公式为:

式中μ为任意选定的常数,但在用上式确定一组观测值的权时,μ只能选用一个定值。由此可见,权是与中误差平方成反比的一组比例数。即:

或  p1m21=p2m22=…=pnm2n=μ2  (6-17)

上例中若以p1、p2分别表示AE路线与BE路线观测结果的权,并令μ2=1,则:

2.权具有的性质

①权愈大表示观测值愈可靠,即精度愈高;

②权始终取正号;

③权是一个相对性数值,因此,对于单独一个观测值来讲无意义;

④权可用同一数乘或除,而不会改变其性质。

3.权与中误差的关系

(1)权与中误差的区别。

权与中误差都是精度指标,都能衡量观测值之间精度的高低。中误差属一组观测值的绝对精度指标;权属一组观测值的相对精度指标,这一组观测值可以是同类性质的观测值,也可以是不同类性质的观测值。

(2)权与中误差的联系。(www.xing528.com)

观测值精度愈高,可靠程度愈大,它的权就愈大,而观测值的中误差愈小;反之亦然。

4.单位权

为便于由中误差求权,假定某一观测结果的权为1,这p=1的权称为单位权。对应于权等于1的观测值,称为单位权观测值;对应于权等于1中误差称为单位权中误差。单位权中误差通常用u表示,即u=m1

p1u2=p2m22=…=pnm2n=μ2

利用p1=1,可知单位权中误差u为:

在不等精度观测中,每个观测值精度都不同,因此应先求出单位权中误差u,然后再利用(6.18)式求出各观测值的中误差。

单位权只起一个比例常数的作用,它的值可任意选定;但对于同一量的p值不能选两个不同的u值,以免破坏权的比例关系。

5.加权算术平均值

设对某一未知量进行了n次非等精度的观测,观测值分别为l1,l2,…,ln,各观测值相应的权为p1,p2,…,pn。测量上取其加权算术平均值作为非等精度观测值的最可靠值,即最或是值。

加权算术平均值x0

6.3.3 计算实例

按中误差来确定权是定权的基本方法,但对于某些测量工作则可用更简便的方法来确定权。

1.角度测量观测值权的确定

例6.6 设用一测回测角中误差为m的经纬仪,对某角进行了N次非等精度观测, L1,L2,L3分别为同精度观测了n1,n2,n3次后的算术平均值,求L1,L2,L3的权。

解:设观测值L1,L2,L3的中误差分别为:m1,m2,m3,根据误差传播定律:

按(6-18)式相应的权为:

pi=c·ni

结论:在角度测量中,所测得各角的权pi与该角的观测次数ni成正比。

在角度测量中,可根据测回数来确定权。如n1,n2,n3分别为3,4,5测回时,选c=1,则:p1=cn1=3,p2=cn2=4,p3=cn3=5。

c=1表示=1,故u=m,即单位权中误差就是观测一次的中误差。

2.距离测量观测值权的确定

例6.7 设在同样的情况下丈量了三段距离D1,D2,D3,已知每公里的中误差为m,试确定D1,D2,D3的权。

解:根据误差传播定律,D1,D2,D3的中误差分别为:

按(6-18)式相应的权为:

结论:距离的权pi与它的长度Di成反比。

在距离丈量中,可根据距离长短来确定权。如D1,D2,D3分别为4km,6km,7km,选c=4,则:p1=1,p2=23,p3=47

c=4,p1=1,表示D1的权为1,即丈量4km长的权为1,丈量4km长的中误差为单位权中误差。

3.水准测量中路线高差观测值权的确定

例6.8 如图6.4所示,设有一个节点水准网,已知A,B,…,K个水准点的高程,由几条同一等级的水准路线测定E点的高程,各条水准路线的测站数分别为N1, N2,…,Nn,高差分别为h1,h2,…,hn,各条水准路线相应的权为p1,p2,…,pn,每一测站高差的中误差为m站,试确定各水准路线的权。

图6.4 节点水准网

解:根据误差传播定律,h1、h2、…、hn的中误差分别为:

按(6-18)式相应的权为:

结论:在山地进行水准测量时,路线高差观测值的权pi与路线的测站数Ni成反比,即不同路线的高差观测值可用路线测站数的倒数定权。

同理可知,在平地进行水准测量时,路线高差观测值的权pi与路线的千米数Li成反比,即不同路线的高差观测值可用路线千米数的倒数定权。

例6.9 如图6.5所示,沿三条路线按每千米中误差相等的方法,分别测定D点高程,三条水准路线的路线长度分别为:L1=4km,L2=6km,L3=5km,试确定三条水准路线的权。

图6.5 节点水准测量

解:选定c=6,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