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内容主要介绍水准测量一测站的基本操作、测站高差测量及技术指标要求和测段高差测量。
5.4.1 一测站的基本操作
在水准测量作业中一测站水准仪的基本操作主要包括安置水准仪、粗略整平、照准和调焦、精确整平和读数五大步骤。
1.安置水准仪
操作步骤同电子水准仪“仪器安置”,这里不再详述。
2.粗略整平
粗略整平又称粗平,操作步骤是首先松开水平制动螺旋,接着将圆水准器置于两个脚螺旋之间,用两手同时相对转动这两个脚螺旋(气泡移动方向与左手拇指移动方向相同)使气泡与第三个脚螺旋的连线垂直于这两个脚螺旋的连线,然后用左手转动第三个脚螺旋使气泡居中。如图5.14所示。
图5.14 粗平水准仪
对于操作熟练的观测者,可以首先打开脚架,使高度适中、架头基本水平,直接用中心连接螺旋连接仪器,拧紧。然后两手抓紧两个架腿左右动使圆气泡大致居中(或使气泡方向和一个架腿方向一致),收放架腿,简单调节脚螺旋使圆气泡居中,完成仪器安置和粗平的操作。尤其是在平坦坚实的地面上(如水泥路)此操作可大大提高效率。
3.照准和调焦
(1)使望远镜对着明亮的背景(不要对太阳光),转动目镜调焦螺旋,使十字丝清晰。
(2)松开制动螺旋,转动望远镜,通过准星和缺口粗略瞄准水准尺,旋紧水平制动螺旋。
(3)旋转物镜对光螺旋使水准尺影像清晰,然后旋动水平微动螺旋照准水准尺。
(4)当尺像与十字丝分划板平面不重合时,眼睛靠近目镜微微上下移动,发现十字丝和目标影像相对运动,这种现象叫做视差。在测量时,必须消除视差。其方法是反复调节物镜、目镜对光螺旋,直至尺像与十字丝全部清晰,在眼睛靠近目镜微微上下移动时,发现十字丝和目标影像几乎不相对运动为止。
4.精确整平
精确整平简称精平,操作步骤是通过转动微倾螺旋,使符合水准器气泡严密吻合,要等吻合稳定,证明精确整平,可以读数。
5.读数
在精平完成后,读取横丝所压在水准尺上的读数(先默读毫米数,再依次将米、分米、厘米、毫米四位数全部报出。上丝、中丝、下丝在水准尺所压的刻度即为上丝读数、中丝读数、下丝读数)。在读数完成后,要检查气泡是否依然吻合,若不吻合需要再精平、重新读数。
在使用水准仪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搬运仪器前,检查仪器箱是否扣好,提手和背带是否牢固;在取出仪器时应观察仪器的放置,以便装箱时能正确放置;在作业时中心连接螺旋应拧紧,人和仪器不能分离(以防意外事故发生);操作过程中旋转制动或微动螺旋时要轻柔,不要用力过度或超出旋拧极限;在转动仪器时首先要松开仪器的制动螺旋;迁站时若距离较长,应将仪器装箱;在作业结束仪器装箱时,应先松开制动螺旋、清除仪器外部灰尘、放回原位、在通风处保存、防潮、防碰撞。
5.4.2 测站高差测量
测站高差测量除利用测量原理(高差法)以外,工程当中还经常用视线高方法。
由图5.15我们可以看出:水准仪提供的视线高程(即水平视线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Hi=HA+a=HB+b,由此可以得出:HB=Hi-b=HA+a-b。
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仪器高法(又称为视线高法),仪器高法一般适用于安置一次仪器测定多点高程的情况,如线路高程测量、大面积场地平整高程测量。
图5.15 抄平示意图(www.xing528.com)
如在地面上在已知点A放置一水准尺(如图5.15所示),在其上的读数为a,在一未知点B1上读数为b1,则B1的高程HB1=Hi-b1=(HA+a)-b1;同理我们可以对任一未知点Bi求出其高程HBi=Hi-bi=(HA+a)-bi。由此可以看出,若HBi已经设计出,我们可以求出相应的读数bi,若实际读数不是它,我们可以挖方或填方使其达到我们的预定值,这就是所谓的“面水准”,工程上常称为“抄平”。
5.4.3 测站高差测量的技术指标要求
1.测站高差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测站高差测量时按照相应等级要求的技术指标进行操作,如对仪器型号、视线高、视距、黑红面读数差(或基辅差)及高差之差等都有相应要求,具体要求见表5.1所示。在测站上发现测站观测误差超限后,应立即重测,若迁站后才发现,则应从水准点或间歇点起始,重新观测。
表5.1 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2.测站检核
计算检核只能检核高差计算的正确性,但如果某一站的高差由于某种原因测错了,那计算检核就无能为力了。因此,我们对每一站的高差都要进行检核,这种检核就称为测站检核,常见的检核方法有双仪高法和双面尺法。
(1)双仪高法。
改变仪器的高度(前后尺保持不动),测出两次黑面高差,在理论上这两次测得的高差应该相同。但由于误差的存在,使得两次测得的高差存在差值。若差值<5mm(等外水准),认为高差正确,取平均值作为该站高差,否则重测。
(2)双面尺法。
用黑、红面同时读数,测出黑、红面高差,若差值小于一定的限差(如三四等水准高差之差≤±5mm),认为高差正确,取黑、红面高差的平均值作为该站高差。
5.4.4 测段高差测量
两相邻水准点间的水准路线称为测段。例如AB两点相距很远,或者AB两点不能通视(如图5.16所示),那么就需要将AB分成多段,按水准测量原理,测出各段高差。例如先测出A和TP1之间的高差h1,然后再测出TP1和TP2之间的高差h2……最后将这些高差累加起来就可以得到AB之间的高差,由A点的已知高程,即可求得B点高程。TP1、TP2、分段点,起着传递高程的作用,称为转点。转点用TP或ZD表示,在转点上通常放置尺垫,再把水准尺立在尺垫上面。安置仪器的位置称为测站。
注意:A点与转点之间距离一般不超过100m。在A点和转点之间大致中点的位置(为了抵消地球曲率的影响)安置水准仪,按原理读取后、前视读数,将观测的数据填写到相关的表格中,这就是在第一测站上的工作,然后前视尺不动,后视尺移到第2个转点上,将水准仪搬到1、2转点之间(也叫做搬站),接着读数,记录。依次前进直到B点。各测站高差及各点的高差计算如下:
图5.16 连续水准测量示意图
h1=a1-b1 H1=HA+h1
h2=a2-b2 H2=H1+h2
…………
hn=an-bn HB=Hn-1+hn
可得:∑h=∑a-∑b HB=HA+∑h。
所以:h AB=∑h=h1+h2+…+hn。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是把水准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然后再计算高差。计算过程中总是难免出错的,为了能够检查高差是否计算正确,就要进行计算检核。检核计算公式如下:
∑h=∑a-∑b
比较等号左右两个结果,若相等就代表高差计算正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