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尺量距是利用经检定合格的钢尺直接量测地面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又称为距离丈量。它使用的工具简单,又能满足工程建设必须的精度,是工程测量中最常用的距离测量方法。
4.1.1 钢尺量距的工具
1.钢尺
钢尺,又称钢卷尺,是用薄钢片制成的带状尺,可卷入金属圆盒内,如图4.1所示。常用钢尺的宽度为10~15mm,厚度约0.4mm,长度有20m、30m和50m等几种,卷放在圆形盒内或金属架上。钢尺的基本分划为厘米,在每米及每分米处有数字注记。一般钢尺在起点处一分米内刻有毫米分划;有的钢尺,整个尺长内都刻有毫米分划。
图4.1 钢尺
根据零点位置的不同,钢尺有刻画尺和端点尺两种。刻画尺是指在钢尺的前端有一条刻画线作为钢尺的零分划值,如图4.2(a)所示;端点尺指钢尺的零点从拉环的外沿开始,如图4.2(b)所示。
虽然钢尺使用非常广泛,但其自身有一定的优缺点。其优点是抗拉强度高,不易拉伸,量距精度较高,工程测量中常用钢尺量距;缺点是钢尺性脆,易折断,易生锈,使用时要避免扭折、防止受潮。
图4.2 刻画尺和端点尺
2.其他辅助工具
钢尺量距的其他辅助工具有测钎、标杆、垂球,如图4.3所示。精密量距还需用到弹簧秤和温度计。
图4.3 测钎、标杆和垂球
测钎:用于标定所量尺段的起止点,一般用钢筋制成,上部弯成小圆环,下部磨尖,直径3~6mm,长度30~40cm。钎上可用油漆涂成红、白相间的色段。通常6根或11根系成一组。一般在量距的过程中,两个目标点之间的距离会大于钢尺的最大长度,所以我们要分段进行量距,那么每一段我们就用测钎来标定。
标杆:多用木料或铝合金制成,直经约3cm、全长有2m、2.5m及3m等几种规格。杆上油漆成红、白相间的20cm色段,非常醒目,测杆下端装有尖头铁脚,便于插入地面,作为照准标志。
锤球:锤球用金属制成,上大下尖呈圆锥形,上端中心系一细绳,悬吊后,锤球尖与细绳在同一垂线上。用于在不平坦地面丈量时将钢尺的端点垂直投影到地面。因为用钢尺量距量取的是水平距离,如果地面不平坦,则需抬平钢尺进行丈量,此时可用锤球来投点。
弹簧秤用于对钢尺施加规定的拉力,温度计用于测定钢尺量距时的温度,以便对钢尺丈量的距离施加温度改正,尺夹安装在钢尺末端,以方便持尺员稳定钢尺。弹簧秤、温度计是在精密量距时使用。
4.1.2 一般量距
1.直线定线
当两个地面点之间的距离较长或地势起伏较大时,为使量距工作方便起见,可分成几段进行丈量。这时,就需要在直线方向上标定若干点,使它们在同一直线上,这项工作称为直线定线,简称定线。一般量距时用目估定线,精密量距时用仪器定线。
目估定线如图4.4所示,设两点A和B为待测的端点。定线时,先在A、B两点上竖立测杆,甲立于A点测杆后面1~2m处,用眼睛自A点测杆后面瞄准B点测杆。乙持另一测杆沿BA方向走到离B点大约一尺段长的1点附近,按照甲指挥手势左右移动测杆,直到测杆位于AB直线上为止,插下测杆(或测钎),定出1点。乙又带着测杆走到2点处,同法在AB直线上竖立测杆(或测钎),定出2点,依此类推。
图4.4 两点间定线
用经纬仪定线的方法是:将经纬仪安置在直线端点A,对中、整平后,用望远镜纵丝瞄准直线另一端B点上标志,制动照准部。望远镜上下转动瞄准标杆,观测者指挥持标杆者左右移动至视线方向上即可。高精度量距时,为了减小视准轴误差的影响,可采用盘左盘右分中法定线。
2.量距方法
(1)平坦地面距离测量
丈量距离时一般需要三人,前后、尺各一人,记录一人。如图4.5所示,后尺手(甲)持钢尺的零端位于A点,前尺手(乙)持尺的末端并携带一束测钎,沿AB方向前进,至一尺段长处停下,将尺拉平。后尺手以尺的零点对准A点,两人同时将钢尺拉紧、拉平、拉稳后,前尺手喊“预备”,后尺手将钢尺零点准确对准A点,并喊“好”,前尺手随即将测钎对准钢尺末端刻画竖直插入地面(在坚硬地面处,可用铅笔在地面画线作标记),得1点。这样便完成了第一尺段A1的丈量工作。接着后尺手与前尺手共同举尺前进,后尺手走到1点时,即喊“停”。同法丈量第二尺段,然后后尺手拔起1点上的测钎。如此继续丈量下去,直至最后量出不足一整尺的余长q。则A、B两点间的水平距离为:
图4.5 平坦地面量距方法
DAB=nl+q (4-1)
式中,n为整尺段数(即在A、B两点之间所拔测钎数),l为钢尺长度(m),q为不足一整尺的余长(m)。
为了防止丈量错误和提高精度,一般还应由B点量至A点进行返测,返测时应重新进行定线。取往、返测距离的平均值作为直线AB最终的水平距离。
式中,Dav为往、返测距离的平均值(m),Df为往测的距离(m),Db为返测的距离(m)。
量距精度通常用相对误差K来衡量,相对误差K化为分子为1的分数形式。即
例4-1 用30m长的钢尺往返丈量A、B两点间的水平距离,丈量结果分别为:往测4个整尺段,余长为9.98m;返测4个整尺段,余长为10.02m。计算A、B两点间的水平距离DAB及其相对误差K。
解:两点间的往测水平距离为:DAB=nl+q=4×30m+9.98m=129.98m
两点间的返测水平距离为:DBA=nl+q=4×30m+10.02m=130.02m
两点间的平均水平距离为:
相对误差K为:
相对误差分母越大,则K值越小,精度越高;反之,精度越低。在平坦地区,钢尺量距一般方法的相对误差一般不应大于1/3000;在量距较困难的地区,其相对误差也不应大于1/1000。
(2)倾斜地面距离测量
①水平量距法。在倾斜地面上量距时,如果地面起伏不大时,可将钢尺拉平进行丈量。如图4.6所示,由A向B进行丈量。后尺手以尺的零点对准地面A点,前尺手将钢尺拉在AB直线方向上并使钢尺抬高水平,然后用锤球尖端将尺段的末端投影于地面上,再插以插钎,得1点。此时钢尺上分划读数即为A、1两点间的水平距离。同法继续丈量其余各尺段。
图4.6 水平量距法
②倾斜量距法。当倾斜地面的坡度比较均匀时,如图4.7所示,可以沿倾斜地面丈量出A、B两点间的斜距LAB,测出地面的倾斜角α,或A、B两点的高差h AB,然后计算AB的水平距离DAB,即
DAB=LABcosα (4-4)
或 DAB= (4-5)(www.xing528.com)
4.1.3 精密量距
当量距精度要求在于1/10 000以上时,要用钢尺精密量距。精密量距前,要对钢尺进行检定。
图4.7 倾斜量距法
1.钢尺的检定
由于钢尺的材料性质、制造识差等原因,使钢尺的实际长度与名义长度(尺上所标注的长度)不一样。通常在使用前对钢尺进行检定,用钢尺的尺长方程式来表达尺长:
lt=l0+Δl+α(t-t0)l0 (4-6)
式中,lt为钢尺在温度t时的实际长度(m);l0为钢尺的名义长度(m);Δl为尺长改正数,即钢尺在温度t0时的改正数(m);α为钢尺的膨胀系数,一般取α=1.25×10-5 m/℃;t0为钢尺检定时的温度(℃);t为钢尺使用时的温度(℃)。
检定钢尺常用比长法,即将欲检定的钢尺与有尺长方程式的标准钢尺进行比较,认为它们的膨胀系数是相同的,求出尺长改正数,进一步求出欲检定的钢尺的尺长方程式。
设丈量距离的基线长度为D,丈量结果为D′,则尺长改正数为
2.量距方法
量距前先使用经纬仪定线。如果地势平坦或坡度均匀,则可测定直线两端点高差作为倾斜改正的依据。若沿线坡度变化,地面起伏,定线时应注意坡度变化,两标志间的距离要略短于钢尺长度。丈量用弹簧秤对钢尺施加标准拉力,并测定温度。每段要丈量三次,每次丈量应略微变动尺子位置,三次读得长度之差允许值一般不超过2~5mm。如果在限差范围内,取三次的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
(1)尺长改正。
钢尺名义长度l0一般和实际长度不相等,每量一段都需加入尺长改正。在标准拉力、标准温度下经过检定实际长度为l′,其差值Δl为整尺段的尺长改正,即
任一长度l尺长改正公式为:
Δl=l′-l0 (4-8)
(2)温度改正。
设钢尺在检定时的温度为t0℃,丈量时的温度为t℃,钢尺的线膨胀系数α(一般为0.0000125/℃)。则某尺段l的温度改正为:
(3)倾斜改正。
Δlt=α(t-t0)l (4-10)
设沿地面量斜距为l,测得高差为h,换成平距d要进行倾斜改正。则倾斜改正数Δlh为:
每一尺段改正后的水平距离为:
d=l+Δld+Δlt+Δlh (4-12)
4.1.4 钢尺量距的误差分析及注意事项
1.钢尺量距的误差分析
影响钢尺量距精度的因素很多,下面简要分析产生误差的主要来源和注意事项。
(1)尺长误差。
钢尺的名义长度与实际长度不符,就产生尺长误差,用该钢尺所量距离越长,则误差累积越大。因此,新购的钢尺必须进行检定,以求得尺长改正值。
(2)温度误差。
钢尺丈量的温度与钢尺检定时的温度不同,将产生温度误差。按照钢的线膨胀系数计算,温度每变化1℃,丈量距离为30m时对距离的影响为0.4mm。在一般量距时,丈量温度与标准温度之差不超过±8.5℃时,可不考虑温度误差。但精密量距时,必须进行温度改正。
(3)拉力误差。
钢尺在丈量时的拉力与检定时的拉力不同而产生误差。对于精确的距离丈量,应保持钢尺的拉力是检定时的拉力。
(4)钢尺倾斜和垂曲误差。
量距时钢尺两端不水平或中间下垂成曲线时,都会产生误差。因此丈量时必须注意保持尺子水平,整尺段悬空时,中间应有人托住钢尺,精密量距时须用水准仪测定两端点高差,以便进行高差改正。
(5)定线误差。
由于定线不准确,所量得的距离是一组折线,而产生的误差称为定线误差。在一般量距中,用标杆目估定线能满足要求。但精密量距时需用经纬仪定线。
2.量距时的注意事项
①丈量时应检验钢尺,看清钢尺的零点位置。
②量距时定线要准确,尺子要水平,拉力要均匀。
③读数时要细心、精确,不要看错、读错。
④丈量工作结束后,要用软布擦干净尺上的泥和水。然后涂上机油,以防生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