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出宫本来是1912年制订的清室优待条件规定的,但历届北京政府均意在优容,让溥仪继续在“黄圈圈”里做他的小皇帝。这种情况,直到1924年冯玉祥发动“首都革命”后才得以改变。11月4日,黄郛摄政内阁通过修改清室优待条件,宣布“永远废除皇帝尊号”,清室“即日移出宫禁”。次日,溥仪被迫出宫。
废除溥仪尊号、令其出宫一事得到社会舆论的普通赞扬,但出人意料的是,胡适却认为,这不是“绅士的行为”,于11月5日致函外交总长王正廷抗议,函称:
先生知道我是一个爱说公道话的人,今天我要向先生们组织的政府提出几句抗议的话。今日下午外间纷纷传说冯军包围清宫,逐去皇帝;我初不信,后来打听,才知道是真事。我是不赞成清室保存帝号的,但清室的优待乃是一种国际的信义,条约的关系。条约可以修正,可以废止,但堂堂的民国,欺人之弱,乘人之丧,以强暴行之,这正是民国史上一件最不名誉之事。[194]
函中所言“欺人之弱”,意指溥仪为弱者;所谓“乘人之丧”,则指半个月前瑾太妃去世。胡适发出此信后,还亲赴醇亲王府慰问,声称“这在欧美国家看来,全是东方的野蛮”[195]。
钱玄同和胡适的态度迥然相反,11月6日,他立即撰文,恭贺溥仪恢复“固有的人格和人权”,“超升为现代的平民”,并且希望他“好好地补习”,把自己造就成个“知识丰富”的人。[196]12月2日,又撰文说明民国政府对溥仪的宽厚与仁慈。钱玄同写道:
我民国以宽大为怀,不念旧恶,将奴尔哈赤以来三百余年残杀汉人之滔天罪恶一笔勾销,不效法夏启“予则孥戮汝”底行为,不主张孔丘作《春秋》所赞美的齐襄复九世之仇底办法,仅仅取消溥仪底政权和帝号,既没有丝毫难为他,也不曾“夷其社稷,迁其宗庙”,且还送钱给他用。民国对于满清,岂但是“仁至义尽”,简直是“以德报怨”。[197](www.xing528.com)
不久,钱玄同得悉溥仪逃入日本使馆,极为愤怒,再次撰文表示:“对于亡清的武装已经解除了的,现在又重新要披挂起来了,看他们那样勾结外人来捣鬼,说不定仇恨之心比以前还加增些。”[198]
胡适的抗议曾经遭到他的一些朋友如周作人、李书华、李宗侗等人的批评[199]。钱玄同虽然没有直接加入批评的行列,但他显然是站在周作人等一边的。
对溥仪出宫的不同态度再次显示出钱胡二人在思想、性格上的差异。尽管如此,钱玄同仍然尊敬并崇拜胡适。1925年4月,他在《回语堂的信》中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