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实行天皇制,对中国改采共和制极为恐慌。22日,伊集院会晤朱尔典,重申中国“采用君主立宪制最为稳妥”,“总期望以能保全清国确立永久安宁为目标”。伊集院特别说明,中国如实行共和制,日本不但将遭受甚大损害,而且在思想界亦必蒙受极大影响,希望朱尔典理解日本的特殊境地,但朱尔典仍不为所动[44]。同日,伊集院会晤袁世凯,揭发唐绍仪具有“共和”思想,示意袁撤销唐的代表职务。袁解释说:唐可能到上海后,受到革命气氛感染,以致“头脑混乱”。他声明,本人绝无赞成共和之意,但事态既已如此,不如“将计就计”,“以召开国会决定国体为基础,考虑解决方案”。[45]
袁世凯所说的“将计就计”,意味着清政府准备接受唐绍仪的方案。12月24日,庆亲王奕劻与袁世凯先后约见朱尔典和伊集院。庆亲王出示复唐绍仪电稿,同意政体问题留待国民会议决定。该会将按照事前双方商定的条件,在今后三个月内由各省选举的代表组成[46]。朱尔典当即表示同意,声称“关于政体问题,只要真正能够体现全国人民意愿,英国政府当不致有何异议”[47]。伊集院则坚决要求清政府打消此念,缓发复唐绍仪电,在等待帝国政府对本使的电训后再定方针。他威胁说,如在日方态度决定之前贸然采取上述手段,将可能引起对中国的不利后果[48]。
日本政府对北京发生的变化早有预感。24日,紧急召开元老会议商讨,再次确认“君主立宪制度为解救清国时局之最良方策”,训令伊集院转告袁世凯,要袁保持既往立场[49]。25日,外务大臣内田康哉一面向英国驻日公使窦纳乐(Sir C.M.Mac Donald)建议,由两国政府出面,联合美、德、法、俄等国,向革命党人施加压力,令其接受君主立宪方案;一面电令驻英临时代理大使山座圆次郎迅即与英国当局会晤,敦促英国外务大臣回答[50]。不过,英国政府的态度却极为冷淡。26日,格雷命人转告山座:两国政府的行动只能限于调停,超出此范围,对政体问题提出建议,言明孰可孰不可,或者由列强共同出面,采取哪怕是一点微小的类似压迫的行径,都是重大的冒险行动[51]。这就明确地拒绝了日本的建议。同日,格雷电复朱尔典说:“我们希望看到,在中国人民愿意采取的无论什么政体下,有一个强大的和统一的中国。”[52]格雷的这一电报,意味着对朱尔典所持方针的默认。(www.xing528.com)
英日两国早在1902年即已结成同盟关系。此际,日本政府发觉已经无法改变英国政府的主意,又不能甩开盟友,孤行单干,便打算采取静观态度。26日,内田心灰意懒地致电伊集院,声称在此情况下,如“帝国政府不顾两国间之协调关系而单独出面梗阻,亦属无趣”,“只能暂时听任事态之自然发展”。[53]
日本“静观”,上海会谈的重大阻力就消除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