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杨天石揭秘辛亥秘档:清政府下台与君主立宪制

杨天石揭秘辛亥秘档:清政府下台与君主立宪制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日,格雷复电朱尔典,批准他在中国所采取的行动。[15]冯国璋则向清政府内阁报告,已经“接到英使停战公函,并签有字据”[16]。唐绍仪迅速得到指示,会谈决定改在上海举行。葛福的方案,以实行“君主立宪”为核心,既促进清政府自我改革,也给革命党人保留了通过国会改变中国“国体”的希望。

杨天石揭秘辛亥秘档:清政府下台与君主立宪制

武昌起义发生,清政府的湖广总督瑞澂即要求英国出动在长江的舰船,阻止起义军渡江,英国驻汉口代理总领事葛福(H.Goffe)请示朱尔典,朱尔典明确地指示英国在华海军总司令官“提供他所能提供的一切帮助”[7]。但是,朱尔典很快就看出,这次革命不是武力所可以镇压的。1911年10月30日,11月6日,朱尔典两次致函英国外交大臣格雷(E.Grey),声称“运动的广泛性以及它到处获得胜利,使得以武力恢复国家原来面目的一切企图难以实现”[8]。因此,他积极活动,压迫清政府,支持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与革命党人议和,借以消弭革命。

约在11月初,朱尔典即会见庆亲王奕劻,迫使他作出“将停止继续战斗”的保证[9]。11月25日,朱尔典又拜会袁世凯,以严重到“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语言强调:“战事的继续进行,将使汉口的英国人士遭受危险并感到惶惶不安。”袁世凯当时已经制订了一项武力镇压与停战谈判同时并进的方案,因此立即保证:“如果能够根据双方都很满意的条款达成一项休战协定,他将乐于下令停战。”袁当即授权朱尔典通过葛福向革命党人转达此意。[10]此后,武昌革命党人与清军的谈判即在朱尔典和葛福的导演下进行。

11月2[11]日,清军攻陷汉阳,黎元洪向葛福提出:(1)停战十五天,在此期间内,目前各方所占领的领土应各自驻守;(2)已加入革命党的所有省份的代表在上海集会;他们将选出全权代表与袁世凯所指派的代表进行谈判;(3)如有必要,停战继续延长十五天。[12]但是,袁世凯当时在军事上占有优势,不愿停战时间过长。12月1日,朱尔典致电葛福,转述袁世凯提出的停战三日等五项条件,其第五条要求英国总领事“作为证人在停战协定上签字”[13]。同日,格雷复电朱尔典,批准他在中国所采取的行动。12月2日,葛福向清军前线将领冯国璋的代表黄开文传达了和黎元洪的协议,决定停战三日[14]。次日,葛福得意地向朱尔典汇报:“月前的情况几乎同袁世凯所要求的完全一致。”[15]冯国璋则向清政府内阁报告,已经“接到英使停战公函,并签有字据”[16]

袁世凯和满洲贵族之间存在尖锐矛盾,革命党人企图利用此点,动员袁世凯反正。黄兴多次通过汪精卫、杨度等,向袁世凯许诺:“若能赞成共和,必可举为总统。”袁世凯在唐绍仪等人面前声称:“此事我不能为,应让黄兴为之。”[17]他老谋深算,看准形势对自己有利,准备施展手段,投注一博。袁的第一步计划是在停战之后于武昌召集各省代表会议,讨论和平条款。12月3日,朱尔典向葛福传达了袁世凯的这一意图,要他努力斡旋此事[18]。4日,朱尔典又与清政府外务部商定:(1)停战三日期满,续停十五日;(2)北军不遣兵向南,南军亦不遣兵向北;(3)总理大臣袁世凯派北方居留各省代表人前往与南军各代表讨论大局;(4)唐绍仪充任总理大臣代表,与黎元洪或其代表人谈判[19]。同日,朱尔典将上述条款电告葛福,授权他尽力斡旋,保证使这些条件被接受。电称:“预料唐绍仪将于五天内到达汉口;我们诚挚地表示希望双方为了他们国家的利益,将认识到调解他们的分歧及获得一项和解的重要性。”[20]12月9日,双方达成协议,决定自当日至24日止,继续停战十五天,仍由葛福签押保证。[21]为了加强袁世凯在谈判中的有利地位,朱尔典并建议,由四国银行团向袁世凯内阁提供贷款,英国政府对此表现积极[22]

唐绍仪早年就学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具有共和思想。归国后曾任袁世凯的英文翻译,后来又历任外务部右侍郎、奉天巡抚、邮传部尚书等职。他受命作为议和代表南下后,即在火车上剪掉辫子[23]。这一行动,意味着准备和清廷彻底分手。12月11日,唐绍仪抵达汉口,迅即向黎元洪表示:“袁内阁亦主张共和,但须由国民会议议决,袁内阁据以告清廷,即可实行逊位。”[24]不过,唐的这一态度当时并未公布。

革命党人方面的代表是伍廷芳。他不愿离开上海,致函英国驻沪总领事法磊斯称,上海的许多朋友不希望他启程赴汉,当地也有许多公务需要自己关心,要求英国公使出面,促使袁世凯指示唐绍仪来上海磋商[25]。此时,袁世凯对朱尔典的话,可谓言听计从。唐绍仪迅速得到指示,会谈决定改在上海举行。(www.xing528.com)

谈判地点虽然改变了,但是,武昌地区的革命党人仍然抓紧机会,向唐绍仪提出了议和条件:(1)推翻清王朝;(2)优待皇室;(3)对满族人一律予以体恤;(4)统一中国。这四条虽然没有涉及革命后的政体问题,但是,“推翻清王朝”这一条,显然不符合朱尔典的意思,因此,他在电告英国政府时特别说明,“需要极认真地考虑局势”[26]

12月14日,唐绍仪离汉赴沪,登舟时,葛福嘱咐唐绍仪说:“革党主持共和甚坚……拟献调停之策:君主立宪。暂以今上二十五岁为期,届时体察圣德、圣学如何及人民程度,再由国会议决君主、民主国体。”葛福并称,已将这一意见告诉黎元洪[27]“今上”,指宣统皇帝。当时宣统皇帝5岁。按照葛福的这一方案,中国的“国体”问题就被推到了20年之后。

朱尔典不满意清政府的颟顸、昏庸、办事效率低下,但是,他不喜欢革命党,更不愿意中国就此成为一个共和国家。葛福的方案,以实行“君主立宪”为核心,既促进清政府自我改革,也给革命党人保留了通过国会改变中国“国体”的希望。这是一个偏向清政府而又企图讨好革命党人的方案,显然代表了朱尔典的意见,也反映出英国政府当时的态度。

唐绍仪到上海后,住在李德立家里。[28]很快,李德立就安排了唐绍仪与伍廷芳的第一次会晤。[2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