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自己的专业,读书才可能自觉,好比航海必须确定目标,才可以鼓舞人们不畏风浪,克服险阻,努力跻登彼岸一样。难道了解揭露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的必要性的人,还会怕读政治经济学论著么?难道了解揭露中国历史运动秘密对于激励奋发图强精神所起作用的人,还会不想读历史学论著么?
不消说,懂得某门学问非研究不可,并不等于有了读书的兴味。而且,对所学专业的真正了解,也只能随着学习过程的深入,才能逐步实现。初学文科的青年,往往缺乏理性思维的习惯,而缺乏这种习惯,去阅读哲学社会科学论著,便难免产生乏味的感觉。这时候,除了虚心接受教师的具体指导,还需要有毅力,强迫自己去读那些貌似乏味的书。这也是一种自觉。因为目标已定,自知需要养成阅读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论著的习惯,而习惯一经养成,就会变乏味为有味,所以尽管起初也会觉得很苦,却同那种因无可奈何而被迫读书所引起的痛苦不是一回事。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曾经借用三首宋词来形容做学问的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渴求学问,还未入门径,好比思念恋人,却因山长水阔,不明所在,而没法传送信息,这是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这是进入第二境的情景,就像朝思暮想恋人来临以致日渐消瘦那样,对于治学着了迷。终于在遍历辛苦之后得到成功的欢悦,而升入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王国维用恋歌来形容治学,比喻是否得当,姑且不论。但他概括研究学问有渴望、迷恋和觉悟三个阶段,则很好地描写了一切嗜好读书者的共同历程。(www.xing528.com)
谁想衡量一下读书的自觉程度,这也许不失为一种标准吧。
1982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