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壶里春秋:一九七年传教士推动中国变法

壶里春秋:一九七年传教士推动中国变法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是受传教士身份的限制,极少绍介近代西方的无神论哲学。其次是受传教士知识的限制。这里不拟讨论广学会的主持者,特别是李提摩太、李佳白等,介入变法维新的实践过程。这一冒失行为,既提供了慈禧太后发动八月政变的借口,也毁掉了维新运动三年以来的全部成果,包括风行一时的《时务报》。受治外法权保障的《万国公报》,由于清廷扼杀维新舆论,意外地恢复了言论自由的窗口地位,在戊戌八月政变后,销量再度上升。

壶里春秋:一九七年传教士推动中国变法

无可否认,在19世纪的90年代,《万国公报》和广学会的出版物,曾经是晚清学者文士认识世界的媒介,特别是了解近代西方世界的媒介。

还在1892年,李提摩太和林乐知合作,用广学会的名义,在《万国公报》上刊出征文三十题,最后七题便指示着命意所在:“列国养民之法”,“列国教民之法”,“列国新民之法”,“列国安民之法”,“列国变通之法”,“列国行善之法”,以及“列国盛衰之故”。李提摩太本人,便为了敦促清帝国“变通”,使帝国由衰转盛,而特别热衷于绍介近代西方所谓养民、教民、新民、安民四法。他的绍介,给中国的所谓维新志士,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象,由康有为的两事,可见一斑。第一,1895年康有为曾向光绪帝连上三书,即著名的上清帝第二、三、四书;这三道奏摺,都顽强地坚持一个论旨,“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内容也都不厌其烦地重复所谓“富国之法”“养民之法”之类改革方案;比较李提摩太的论说,怎么不令人怀疑他是在将李提摩太的意见变得更中国化呢?第二,我曾指出,早在1917年俄国军舰阿芙乐尔号炮打沙皇冬宫前十八年,马克思学说便已介绍入中国了,介绍文字见于1899年的《万国公报》,而介绍者便是李提摩太及其中文助手蔡尔康,他们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译作“安民”新学。我又曾指出,康有为的《大同书》,雏形是把《几何原本》的公理系统推衍到社会的《实理公法全书》,而这很可能又受到刊于《万国公报》的《回头看纪略》一文的影响。这说法可能还不很确切,也许还要添加李提摩太首先绍介的马克思学说的影响。但这已属于另外的问题。

《万国公报》既然连马克思的学说都有介绍,那么它在介绍近代西方其他学说的时候,还有限制吗?限制是有的。首先是受传教士身份的限制,极少绍介近代西方的无神论哲学。其次是受传教士知识的限制。他们到底不是专业化的人文学者或社会学者,在华时间又很长,因而要求他们密切关注欧美学界的历史与现状,并且及时通过译著向中国人作介绍,否则便反证他们都存心充当列强向中国实行精神侵略的工具,这未免是不情之论。

难道李提摩太、林乐知之流,在中国绍介西学、鼓吹改革,没有私心吗?不然。他们是传教士,他们至死都没有放弃使中国基督化的梦想。他们追步利玛窦汤若望的后尘,实行所谓学术传教,但他们又不像利玛窦那样钦佩中国传统文化,相反视西方基督教为文明的极致,因而鼓吹中国必须改革,那目标便是彻底西化。这个目标,在《万国公报》和广学会出版物中,如此醒目,即使在“自改革”论者中间也引起分歧。例如宋恕,便同意中国的出路在于步明治维新后尘的意见,认定帝国要“自改革”,第一步就应易服色,举国改着西装。谭嗣同非但同意彻底西化,甚至像王韬一样,以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是好事,可以加速中国的革新。相对地说,梁启超做了《时务报》的主笔,一方面时时袭用包括《万国公报》在内的广学会出版物的若干见解,另一方面又愈来愈倾向民族主义,从撰文抨击洋行实行买办制开始,直到通过批评蔡尔康在《万国公报》上发表的中国要富强必然寻求外国庇护的主张,实际上批评林乐知热衷的西式教育,因而不久便在马相伯、马建忠兄弟的影响下,开始与《万国公报》分道扬镳。(www.xing528.com)

这里不拟讨论广学会的主持者,特别是李提摩太、李佳白等,介入变法维新的实践过程。从甲午到戊戌,日趋高涨的维新运动,如同任何改革实践一样,蕴涵着十分复杂的利益冲突。一般地说,那时中国的改革论者,在整体上是代表着某种未来利益,而在华西人便同时面对保护既得利益与争取未来利益的问题。同样是争取未来利益,中国的改革者与在华西人的改革同情者,在实践中也不可能取向一致,二者出现了矛盾乃至冲突,也是不可避免的。更何况这时期的所谓维新派,只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反对顽强守护既得利益的特权架构。除此之外,便不成派,不仅对未来权力体系各有各的追求,即在如何外御列强或者说怎样爱国救国的取向方面,也是同床异梦。在当时被视作导引维新运动走向的《时务报》,创办不久便陷入内部纷争,由瘫痪而自杀,便是绝非唯一的例证。

因此,当《时务报》盛行的两年里,《万国公报》在清帝国“自改革”思潮中的向导作用,几近丧失。谁知1898年夏天康有为及其同志,面对变法受阻而一筹莫展,居然在毫无准备的情形下,打算通过宫廷政变以维护徒有虚名的变法趋势。这一冒失行为,既提供了慈禧太后发动八月政变的借口,也毁掉了维新运动三年以来的全部成果,包括风行一时的《时务报》。受治外法权保障的《万国公报》,由于清廷扼杀维新舆论,意外地恢复了言论自由的窗口地位,在戊戌八月政变后,销量再度上升。紧接着,满洲权贵因痛恨世袭特权险些沦丧,而煽起最终自己无法控制的北方义和团排外运动,结果招来八国联军侵占首都,又引出流亡政府签订空前屈辱的辛丑和约。应该说,在这时期,《万国公报》的报导和评论,并不赞成瓜分中国,相反却抨击穷凶极恶的沙俄侵略计划,在强权即公理的氛围中间,示人以讲点公理的形象。因而,它又重获中国士大夫的好感,便是不奇怪的。广学会也引以为傲,把辛丑后清政府被迫实行“官制改革”,特别是废除科举,代之新式学制,都记在自己的功劳簿上。

1993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