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化?一七九是如何成为几何公理的

西化?一七九是如何成为几何公理的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就是确定是否“公法”的准绳。所有关系,由夫妇而君臣的个人关系,由宗教而政治的公共关系,在他看来合于平等原则就合于“实理”,否则便违背“实理”。构成全书主体的十二节,都是首列“实理”,次列“公法”,下列诸种“比例”,而公法、比例,大多有“按”语加以诠释。

西化?一七九是如何成为几何公理的

《实理公法全书》的篇幅很短,经过校点整理,全稿也不过一万五千字。然而,从主导思想到编写形式,它在晚清学术史上都属于创新之例。

书首在凡例之后,列有“实字解”“公字解”两节,解释全书的命名意向。从中可知,康有为着重考虑的,是自然法则社会法则的相互关系问题。在他看来,由欧几里德《几何原本》所概括的数学公理,体现了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自然界的最高法则,所谓“必然之实”“永远之实”,而人类社会的约定成俗的习惯法,所谓“人立之法”,用几何公理来衡量,有合有不合,因而称作“两可之实”。但无论道理较实还是较虚,都属于人类社会必须共同遵守的公私关系的道理。他称之为“实理”。不过,他又认为,人们处理公私关系,不管属于“公众”的习惯,还是属于“公推”的逻辑,都比几何公理要复杂得多,因而衡量社会法则,固然首先看它是否符合自然法则,“实理明而公法定”,但有时大道理也要迁就小道理,“此则或因救时起见,总期有益人道也”。这就是确定是否“公法”的准绳。

接着全书转入人类社会处理公私关系准则的讨论。“总论人类门”说的是全人类都应遵循的普遍法则。康有为从正反两方面立论,强调人人生而平等,又强调古往今来“无一人不在互相逆别之内”,就是说在对立的状态中生活。以下他就分十门考察了从私到公的基本对立状态。所有关系,由夫妇而君臣的个人关系,由宗教政治公共关系,在他看来合于平等原则就合于“实理”,否则便违背“实理”。最后两节,其实是附录。“论人公法”,说的是历史人物功过的衡量尺度问题。“整齐地球书籍目录公论”,说的则是人人必读的教科书如何选择的问题。

本书的编写形式,完全在模拟《几何原本》。构成全书主体的十二节,都是首列“实理”,次列“公法”,下列诸种“比例”,而公法、比例,大多有“按”语加以诠释。(www.xing528.com)

从17世纪初的中国大学徐光启,与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合作,将德国数学家克拉维斯(Clavius)注释的《几何原本》前六卷译出以后,这部展示思维的空间形式的著作,一直引起习惯于数术思维方式的中国学者的探究兴趣。堪称中国中世纪最后一位世界性君主清朝康熙皇帝,在他的青壮年时代对这部著作孜孜不倦的钻研,更给关心自然法则的中国学者以很大影响。19世纪50年代,中国的大数学家李善兰,同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A.Wylie)合作,续译出《几何原本》后九卷,使这部西方的经典名著,终于有了汉文足本。他们都没有想到,时过三十年,这部译本,居然成为蛰居粤海一名年轻学者的乌托邦理论的表现形式。

毋需特别说明受欧式几何影响的思维方式。空间是按平面方式无限延展的,时间则是匀速的线性运动。这种以时间与空间相割裂为特征的思维方式,用来讨论人类社会,既看不到同时代空间中的历时性,也看不到历时性文化中的共时性。当康有为在制度与实理之间,可实测之理与现存公法之间,违背公法与有益人道之间,徘徊不定,这时他的直线思维方式,便助长了他对待现实,尤其是对待政治的机会主义态度。虽说原则上应由普遍法则支配特殊法则,但为“救时”起见,将不平等说成平等,将被压迫等同压迫,都是合乎“人道”的。

1992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