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史》刊布时更名《康南海自编年谱》,这部编年体回忆录,作于戊戌政变后三个月。那时康有为刚开始他流亡海外十六年的过程。主体是交代运动的缘起和过程,但以“我”为主,也必须交代自己成长为改革领袖的历史。从《我史》著成以后,康有为还在从事政治活动,却已失去了中国现代化的指导地位,并在历史舞台上愈来愈被挤向边沿,乃至定格为活化石。《大同书》总算写出了,那套中国式的乌托邦体系却早已“落伍”。
《我史》刊布时更名《康南海自编年谱》,这部编年体回忆录,作于戊戌政变后三个月。那时康有为刚开始他流亡海外十六年的过程。日本是他转道香港后所选择的流亡生涯的第一站。他初至国外,命运未卜,急于替自己发动并主持的变法维新运动辩护,也急于向世人剖白自己,于是写下了这部回忆录。主体是交代运动的缘起和过程,但以“我”为主,也必须交代自己成长为改革领袖的历史。不消说,里面有太多的夸张或失实之处,尤其是其事或有而其时则非,总是炫耀己圣而文过饰非,令人在以它为历史材料时非得慎之又慎,但假如变换角度,将它看成康有为四十岁所作的哲学自白,则很有价值。刚以悲剧告终的戊戌维新,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是按欧洲的温和模式在中国进行全面改革的首场演出,它的导演便是康有为。因而此人通过这部自白,所陈述的政治追求与人生哲学,对人们认识那场伟大而不幸的社会实践的主观方面,无疑有裨益。
从《我史》著成以后,康有为还在从事政治活动,却已失去了中国现代化的指导地位,并在历史舞台上愈来愈被挤向边沿,乃至定格为活化石。他也还在从事学术活动,却已失去了思想家型学者的锋芒。《大同书》总算写出了,那套中国式的乌托邦体系却早已“落伍”。而他给“四书”所作的新注,甚至连讲理学者也不屑一顾。他将尊孔与复辟视为一体,更激怒了争取真共和的新青年们。反而是他早期那些为帝国“自改革”张目的新学伪经、托古改制之类思想,仍在学术界吹起涟漪。总之,康有为的论著,在本世纪学术史上具有普适性的,仍是他在上个世纪留下的遗产。这是矛盾,然而是事实。(www.xing528.com)
1992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