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壶里春秋:一六三,张三世破九界

壶里春秋:一六三,张三世破九界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破除九界的构想中,康有为最看重的,首先是破除国界,称之为“大同之先驱”;其次是破除家界,称之为“欲至太平大同”之道。有一种意见,根据梁启超的说法,认为康有为致大同的最重要的理论,在于“去家界为天民”。《大同书》将破除国界当作实现大同的首要前提,无疑属于上述见解的发挥。然而流亡海外的目睹耳闻,却使康有为不能否认西方社会的种种问题,认为这半个世界与理想的太平盛世相距也很远。

壶里春秋:一六三,张三世破九界

与人们已熟悉的康有为多数学术著作不同,《大同书》不再以某种经典或圣言的诠释的面貌出现,不再装作自己只是古圣前修的代言人,而是自命为当世的“神圣明王孔子”,直接向世人诉说他的社会理想。

《大同书》按天干数分成十部。题作“入世界观众苦”的甲部,犹如全稿叙论,历数人类从脱离动物界起,便堕入受苦状态,文明愈进,苦难愈深,根源就在从奴隶到帝王,从凡民到圣人,谁都不能不受“九界”的网罗束缚。所谓九界,分指国土、等级、肤色、性别、家庭、财产、政府、生物、生存,在书中分别命名为国界、级界、种界、形界、家界、产界、乱界、类界、苦界。

康有为宣称,去苦求乐,是一切生命体的最终追求;人性可以有不同,但“人道”没有将求苦去乐作为归宿的。他批评中外诸宗教的创教者,有善或不善的区别,衡量尺度就是令人享乐还是受苦。他最后将孔子与耶稣苏格拉底、佛、穆罕默德,同列为有待于“救神圣仙佛舍身救度之苦”的对象,可知他认为孔子之道也属于“善而未尽善”的一种。唯有马丁·路德是例外,照康有为看来,“其道近于人而易行”,属于“顷刻而易天下”的宗教。从这里也可窥知他所谓至平至公至仁的大同世界的蓝图所本。

“吾救苦之道,即在破除九界而已”。正是在这种破字当头的原则下,康有为展开了《大同书》的具体论述。九部的分量很不平衡,有的还出现明显的文意重复。篇幅最长的是己部“去家界”,依次是乙部“去国界”,戊部“去形界”,辛部“去乱界”,庚部“去产界”。其他四部的篇幅都很短。分量的不均,固然与全书是未完成稿攸关,但也显露作者关注的社会问题重心何在。

在破除九界的构想中,康有为最看重的,首先是破除国界,称之为“大同之先驱”;其次是破除家界,称之为“欲至太平大同”之道。

有一种意见,根据梁启超的说法,认为康有为致大同的最重要的理论,在于“去家界为天民”。那不确切。康有为设计的大同社会,在他本人并不以为是想入非非,相反却以为在人间已有开端。(www.xing528.com)

按照康有为的看法,中国早已进入小康社会,早该“更化”为大同社会。还在1895年,他又一次呼吁清帝国从速变法,摹效西方、日本实行“更化”,便强烈地暗示西方所以能致富强,因为彼族已行“大同”之道。以后《春秋董氏学》竭力强调破除华夷界限,所说理由也是西“夷”已经出现“圣人大同之制”。

《大同书》将破除国界当作实现大同的首要前提,无疑属于上述见解的发挥。谁都知道,绞杀戊戌变法的清帝国权贵,曾经何等起劲地攻击康、梁们“用夷变夏”,并利用这股思潮将义和团引向盲目仇洋的邪路。对此必须从理论上回击。然而流亡海外的目睹耳闻,却使康有为不能否认西方社会的种种问题,认为这半个世界与理想的太平盛世相距也很远。

怎么解释呢?看来经过长期踌躇,康有为终于自圆其说,这就是大同社会同样必须经历渐进的更化过程:第一步,“大同始基之据乱世”;第二步,“大同渐行之升平世”;第三步,“大同成就之太平世”。

康有为认为,欧美诸国内部的民权进化,表征着“大同之先声”,但国界尚存,导致战争不绝,致祸奇惨。但他又说,破除国界,又依赖战争,“盖分并之势,乃淘汰之自然,其强大之并吞,弱小之灭亡,亦适以为大同之先驱耳”。尽管如此,西方还是率先走向大同,因为君权不断削弱,民权不断增长,“盖民但自求利益,则仁人倡大同之乐利,自能合乎人心”。因此,他宣称,“弭兵”即停战议和,虽然会导致大国称霸,但各国联盟的出现,正是破除国界的基础,而这从1815年俄国沙皇倡建“神圣同盟”,到1899年第一次海牙和平会议,一再出现“公议会”,证明“大同始基之据乱世”早已来临。而美国、瑞士联邦制的出现,在康有为看来,更是“大同渐行之升平世”的前兆,说明“一大地公议政府”的设置为期不远。

1992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