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百年外来传教士和中国文化的交往程度与汉学与西学的发展

三百年外来传教士和中国文化的交往程度与汉学与西学的发展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假如说,传教士在中国的活跃程度和实际影响,可以被当作一种尺度,用来衡量这三百年间中西文化的交往程度,那末人们便可发现,其间有一段时间呈现的是“空白”。晚明时期,王朝危机日趋严重,而近代意义的“西学”,恰因政府有条件地容许欧洲传教士活动而得以输入。随着汉学走向繁荣,明清之际颇为活跃的西学却似乎销声匿影了,只有数学天文学领域内还偶见踪迹。

三百年外来传教士和中国文化的交往程度与汉学与西学的发展

由晚明到晚清,确切地说,由16世纪末利玛窦等被准许进入中国内地算起,到上个世纪末中国大批派遣学生“出洋”留学以前,这三百年间的中国和西方的文化交往,主要媒介是来自欧洲的基督教传教士

假如说,传教士在中国的活跃程度和实际影响,可以被当作一种尺度,用来衡量这三百年间中西文化的交往程度,那末人们便可发现,其间有一段时间呈现的是“空白”。这段“空白”,开端于康熙晚年一再重申各省严禁传播天主教敕令,直到19世纪初新教传教士代替旧教传教士成为在华活动的主角为止,持续时间几占整个18世纪。

中国历史上,18世纪正值清朝的“全盛”时期。除了乾隆以“太上皇”名义继续控制帝国政府的最后四年,腹地又出现大规模的农民暴动以外,这百年内统治秩序大抵是稳定的;出现的社会和平局面,是前后两个百年都没有的。

按照以往的历史传统,无论统一的或者半统一的王朝,从来把表示对异域文化和异族文化的宽容,作为盛世的必有措施。汉唐时代的闳放气度,早为鲁迅所称道,不消说了。元朝对“色目”文化的兴趣,远过于对汉文化的利用,这也应另作别论。即使被王夫之斥责的“陋宋”,被章太炎讥为“一切都昏天黑地”的明朝,除了一班但知唠叨“危微精一”之类假古训的道学夫子以外,统治集团也并不以摈斥外来文化为能事。晚明时期,王朝危机日趋严重,而近代意义的“西学”,恰因政府有条件地容许欧洲传教士活动而得以输入。唯有清朝似乎是例外。它入关以后,立足越稳,“排外”越烈,以致在它“全盛”的18世纪,出现了上述中西文化交往的“空白”,怎么理解呢?(www.xing528.com)

问题还有另一侧面。就在18世纪,清朝的学术文化领域,“复古”倾向迅速抬头。皮藏尘封的周秦古籍,久被遗忘的汉代经注,早已失传的古字古音,以及宋元时代的木刻本或手抄本,都成了学者争相研索的对象。这样的学术研究,到18世纪中叶变得异常繁荣,唤做“汉学”——因为学者的目光集中在汉代经学,也因为从事于此道的学者多半对程朱系统关于儒家典籍的解释即“宋学”抱着鄙夷态度。随着汉学走向繁荣,明清之际颇为活跃的西学却似乎销声匿影了,只有数学天文学领域内还偶见踪迹。就是说,从晚明沈㴶的《南宫署牍》到清初杨光先的《不得已》,那些用“道统”之类腐见鼓吹“破邪”“辟邪”者的愿望,竟在宋学的对立面汉学出现后得以实现。难怪有些学者以为,18世纪出现中欧文化交往过程的“断裂”,清代汉学家难辞其咎。

1987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