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大昕生活在清朝的乾嘉时代。这个时代,由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君主厉行文化专制主义的结果,也由于满、汉地主阶级内部矛盾相对缓和的结果,清朝学术界的风气已有很大变化。当初顾炎武、黄宗羲等提倡的“经世致用”之学,已被经史考据之学所代替。许多学者,都自觉地或不自觉地避开现实的政治问题,而以巨大的精力,投入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审核考订的工作。他们的研究对象,是古代的儒家经典,明以前的史学著作,旁及诸子、金石和天算地志等史料。他们的研究要求,是弄清材料的本来面貌,以及把零散的或亡佚的材料系统化,即训诂、考证、订补、校勘、辑佚等。他们的研究方法,是对所研究的问题,广泛地搜寻材料,每事必穷根源,所言必求依据,讲究旁参互证,解决逻辑矛盾,反对空谈臆度,也反对孤证立说。这种风尚,到乾隆、嘉庆之际达到全盛时期,所以人们唤做乾嘉考据学;当时学者则自称朴学(因提倡做学问要朴质无华),或汉学(因研究两汉经学为主,并示同所谓宋学的理学相区别)。
初期的乾嘉学者,多集中于治经;从文字音韵入手,致力于名物的解释,典制的考索,事迹的正误等等。名为治经,实则考史。而且愈往后,愈将精力转向治史,即古代史料的研究。钱大昕就是由考证经书转向考证史著的。他用后半生精力作成的《廿二史考异》一百卷,仿照《通鉴考异》的体例,对于除《旧五代史》和《明史》以外的全部“正史”及其注解,进行了细致的文字校勘,以及训诂、地理、职官、氏族、名物、年代等方面的缜密考订,是与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赵翼的《廿二史札记》齐名的清代三大考史名著之一。他的《十驾斋养新录》《三史拾遗》《诸史拾遗》《通鉴注辨正》《宋辽金元四史朔闰考》《疑年录》等,也都是古代史料学的杰作。他尤其下功夫研究元代史料,除《元史考异》特详外,还有关于《元史》的补表、补志,虽然很少发议论,但被人们看作是他关注清史即当时的现代史的含蓄表现。但以上著作,范围主要限于史料的审核。要了解钱大昕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从而了解他何以成为乾嘉史学的代表人物,还需要看《潜研堂文集》。(www.xing528.com)
1980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