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壶里春秋:一三八编年史的继承与变革

壶里春秋:一三八编年史的继承与变革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是我国著名的古代编年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末一千三百六十二年间的错综复杂的历史。但尽管如此,《通鉴》仍不失为一部成功的集体编写的通史,仍有许多精华可供学习历史者汲取。另外南宋袁枢又摘抄《通鉴》重要史事,分类编纂,成《通鉴纪事本末》一书,于传统的“纪传”“编年”二种史体外,又衍化出“纪事本末”一体。

壶里春秋:一三八编年史的继承与变革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编。是我国著名的古代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末一千三百六十二年间的错综复杂的历史

司马光早年曾仿古代编年史名著《左传》的体裁,以年为纲,将战国到秦二世时期的历史,编成八卷,定名《通志》,进呈宋英宗。得英宗赞助,命他继续编集,许他自选官属,置局编纂;并许他借阅宫廷秘阁所藏图书,由政府供给笔札。后神宗即位,以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因赐名《资治通鉴》。

《通鉴》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奉敕编撰,到神宗元丰七年(1084)十二月书成,历时十九年。在编撰过程中,司马光亲自制订凡例,邀集当时著名史学家刘恕、刘攽、范祖禹分段编写。又委托当时以长于天文著称的刘羲叟考订每年的节气、星象、朔闰等,按年月日编成长历。由参加编撰诸人分别仔细搜集资料,编成丛目,隶于各年之下;然后就已有材料考证异同,删汰重复,编为长编(初稿)。长编的编写分工曾有变动。成书前的长编,周、秦、两汉部分由刘攽担任,魏、晋、南北朝部分由刘恕担任,唐、五代部分由范祖禹担任。最后由光自总其成,斟酌取舍,删繁就简,校订史实,润色文字。此外,光子司马康也担任了文字检阅工作。

《通鉴》是中国中世纪史上继司马迁史记》以后一部优秀的通史巨著。从它问世以来,一向为历史学者所推崇,对我国以后的史学发展起过很大影响。

《通鉴》的最大特色在“通”。《汉书》以后,人们都重视编写王朝史,却忽视了对历代大小王朝的更迭运动进行综合考察。“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正反映了读者面对浩繁的片断记录,难于理出线条的困惑。司马光研究历史,也“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历年不能竟其篇第,毕世不能举其大略”,因而决心求通,“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那第一步,便是突破断代的限制,重视历史运动的时间性,以编年为体,年经事纬,使读者对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一目了然,同时又避免了编年史易成枯燥无味的流水账簿式的弊病。每遇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必交代其前因后果:又扼要地叙述制度沿革和运用,以助读者深入了解历史进程。其次,《通鉴》又突破了断代史采择史料的领域限制,网罗宏富,取材精审,除据正史外,并采稗官野史、百家谱录、总集别集、传状碑志等杂史,引书多至三百二十二种。往往一事用三四种资料纂成,取舍谨慎,考证详密。它所采辑的许多著作,后来已经散佚,反而赖《通鉴》才得保存大概。再者,体例谨严,淹通贯串,虽是一部集体的著作,但结构完整,行文前后如出一人手笔,在唐以后众手所修的史著中,要算数一数二的作品。此外,《通鉴》对于历史上符瑞灾变、神异怪诞的谬说,很少记载。文字朴质优美,叙事翔实生动,使《通鉴》对许多历史事件,特别是对于某些战争过程的描写,成为历来脍炙人口的文学佳作。(www.xing528.com)

《资治通鉴》是为当代帝王编写的历史教科书。如司马光《进书表》所说,“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编集成书,目的就在于给最高统治者提供历代君臣治民的借鉴。《通鉴》全书贯串着传统的历史观,强调维护纲纪名分,主张维持现状,反对任何改革措施,认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规劝帝王只可任用有德之人等等。这些观点,露骨地表现在“臣光曰”的评语中,主要在宣传“祖宗之法不可变”。由于强调国家的命运寄托在墨守既有道统的所谓明君贤臣身上,全书绝大部分篇幅记录政治的治乱兴衰,对于经济文化等方面绝少记载。对于作者眼中的“小人”——许多对历史发展有相当贡献的改革家——虽也不乏中肯的批评,但总的态度是隐善扬恶,评价很不公允。对于农民起事采取诋诬的态度,自不待言。但尽管如此,《通鉴》仍不失为一部成功的集体编写的通史,仍有许多精华可供学习历史者汲取。

由于《通鉴》卷帙浩繁,当时已感到普通人不易阅读,所以《通鉴》本身以外,司马光又附编《资治通鉴目录》三十卷,仿《史记》年表体例,纪年于上,而列《通鉴》卷数于下,提纲挈领,端绪易寻。又编《资治通鉴考异》三十卷,以明在庞杂互异的大量材料中所以去彼存此之意;其中保存了大量今天业已亡佚的材料,对于研究古史的人同样有很珍贵的价值。这两书都在元丰七年同《通鉴》一起进呈。此外,司马光又撰《稽古录》二十卷;预修《通鉴》的刘恕又撰《通鉴外纪》十卷、《目录》五卷,起上古到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与《通鉴》相接。二书都是《通鉴》的补充,但价值远逊于《通鉴》。

自从《通鉴》问世以后,不少史家摹仿它,写成同样的编年史,多以《通鉴》为名,如南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清毕沅主编的《续资治通鉴》、清陈鹤的《明纪》和夏燮的《明通鉴》等。此外南宋朱熹又撮《通鉴》要点,仿《春秋》体例,编为《通鉴纲目》一书;清乾隆帝亦敕编有《通鉴辑览》一书;但在史学上价值都不大。另外南宋袁枢又摘抄《通鉴》重要史事,分类编纂,成《通鉴纪事本末》一书,于传统的“纪传”“编年”二种史体外,又衍化出“纪事本末”一体。

1980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