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年体历史在我国出现很早,周代各国都有,或称《春秋》,如燕、齐、宋等;或别定它名,如晋《乘》、楚《祷杌》等。编年体注意历史事件的时间联系,有利于明白时势。现存的最早的编年史是《春秋》。相传这是孔子依据鲁国史官的记录,加以整理删订而成的。它按年、时、月、日编排史事,以春秋代表四时,初具编年史的样子。但它记载太简,每述一事,最少的只有一个字,最长的也不过四十余字,同时措词隐晦,每事只记结果或结论,很多重要事件都未加著录,因此使得后来的学者有许多的引申解释。由于《春秋》同孔子整理编定的其他著作一样,被儒家各派尊为“经”,因而各派对它的解释,便称作“传”。汉代有五种传,即《左氏传》三十卷,《公羊传》《毂梁传》《邹氏传》《夹氏传》各十一卷。《邹氏》《夹氏》两传早亡。流传下来而可确定是孔门后学解释《春秋》的专著,只有《公羊传》《毂梁传》二种。《左传》到西汉末才在宫廷藏书内发现,古文经学派说也是专为解释《春秋》的,但今文经学派不承认,斥之为刘歆的伪作。这样,《左传》的真伪,自唐以来便成了学者们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
据各种资料研究,《左传》似应是完成于战国初期的作品,出自鲁国史官的手笔,整理者可能是左丘明。它吸收了以往编年史重视时间观念的长处,但传文内容同所谓《春秋》经文,并不密切配合,记载的史实,也比《春秋》多二十七年。作者重视交待历史事件的原委,注意记录各种历史人物的政治主张、历史见解和宗教观点。《左传》特别重视战争活动的记录,它叙述的不少战役的过程,都已成中国战史中的有名战例。《左传》还集录了很多有关春秋以前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全书文字生动,在文学上价值也很高。总之,《左传》虽同《春秋》一样,历史观是唯心论的,也把一部春秋史描写成王公贵族史,但它不是汉朝人伪造的《春秋》“传”,而是体裁比较完备的古代编年史,因而理所当然地被看作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资料。
《国语》是春秋时期的国别史,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语,共二十一篇。除《周语》《郑语》记有西周少量史实外,主要是春秋列国的史料。下限同《左传》一致,到韩、赵、魏三家灭智伯(前453),说明成书也不会早于战国初期。因司马迁说过“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所以一般认为作者就是左丘明。
《国语》的编纂,以“国”分类,以“语”为主。前一特色,反映春秋间各个地区的社会关系发展不平衡,因而同一时间的历史在不同空间表现的差异,引起了历史家的注意。后一特色,反映春秋时不同地域政治力量的消长变化,在人们中间有很不相同的议论,也促使历史家去采辑。《国语》着重记载齐、晋、楚、吴、越五国霸业的兴衰,以曾在中原称霸而终被三家瓜分的晋事特详,同时对向称落后的楚、吴、越三地区的历史表示重视,正是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点。(www.xing528.com)
同《左传》相对照,《国语》记叙的事件很多相同,但记原委很简单,记言论则详细,似乎二书在“记事”和“记言”方面有分工。因此东汉的班固、王充都曾把《国语》叫做《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但唐朝以来,不断有人怀疑,最极端的今文经学家,还说今本《国语》已由刘歆窜改,并将其中一部分割裂成《左传》。其实,《国语》从内容到形式,都是自成一体的史学著作。它展示历史的横断面,同编年史可以互相补充,因而成为研究先秦史的重要资料。至于作者是谁,并不重要。
1979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