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学史上,纬谶是个大问题。纬谶的流行主要是在两汉以及其后的一段时间,三国以后,尤其是南北朝,各朝统治者都开始警惕纬谶的负面作用,北魏、北齐、刘宋都禁纬谶。到了隋朝,隋炀帝下令焚纬谶,烧得很彻底,此后完整的谶和纬都没有了,只有在其他人的引用和类书中才能看到。唐初的《隋书·经籍志》中还著录有纬谶,可见当时的宫廷藏书中还有纬谶,唐以后基本散失。
“纬”以解经的方式出现。“谶”并不一定是以解经的方式出现,“谶”作为预言,多假托古代圣贤之言。不过也有例外,比如东汉时流行的《刘向谶》,可见也有由当时名流编纂的,《隋书·经籍志》中还记载有《刘向谶》四卷。有的甚至不知由来,比如《汉书·王莽传》里提到的符命,就是“谶”。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流行的符命非常多,王莽即位就是根据符命,最有名的一个是王莽当摄皇帝的时候,有人挖井挖出来一块白石,上面刻着“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王莽的封号就是“安汉公”,所以这条符命就成了王莽代汉的根据。
当时还有一个预言,说天下将要大乱,有个叫“刘秀”的人要当天子。历史记载当时至少有三个人应谶记改名为“刘秀”。一个人没有名气,另外两个人名气就大了。一个是刘歆,他在后期整理宫廷藏书的时候,署名就是“刘秀”。一个是后来的汉光武帝刘秀。光武字文叔,按照名字相应的古例,可知他起初并不叫刘秀。他在赤眉军里打了几场胜仗以后,他的手下都叫他称帝。开始他说不行,这大概是谨慎的缘故,因为当时很多人都称帝。另一方面,刘秀这个人志向本来并不大,他有两句著名的话:“做官当为执金吾,娶妻莫如阴丽华。”执金吾,是皇帝出巡时为他开道的仪仗官,那是刘秀在洛阳当太学生时,看到王莽的仪仗队时发的感叹,而阴丽华则是他邻县的一个美女。正在刘秀犹豫是否要称帝的时候,他在洛阳当太学生时代的同舍生强华,千里迢迢从关中献来一条谶,名叫《赤伏符》:“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见于《后汉书·光武本纪》。这是一条非常典型的谶语,第一句预言有个叫“刘秀”的人起兵对付“不道”的人,第二句是描述当时混乱的局面,第三句的意思比较含糊。有人推算从刘邦当汉王算到当时,共二百二十八年,去掉二百整数,就是四七二十八。“火为主”指的是火德的皇帝,本来汉承秦制是水德,后来汉初那些儒生讲“改制”,又说是土德,最后成了火德,就是在东汉初确定下来的。刘秀的谱系也有问题,他号称是汉武帝的后代,但他从来没有提供过一个可靠的谱系,证明这一点,到底事实如何还有疑问。贵族之所以拥有他们的权利,就是因为他们的血缘,因此,为了解决这个合法性危机,就要借助神灵的帮忙,或者以某种预言的形式,假托古圣贤,或者自己的造作,风传的流言,这就是当时那些“谶语”出现的背景。(www.xing528.com)
2000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