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春秋》的相关度,属于中国史学史的一大难题。
七十年前,钱玄同的《论春秋性质书》,否定司马迁所说孔子晚年“因史记作《春秋》”,固然是用逻辑代替历史,连胡适也觉得这样的“大胆假设”未免过分。可是钱说的前提,即《论语》没有说到过孟轲渲染得如此了不起的这件大事,则是确实的。后来有的学者,如美国的顾立雅(H.G.Creel),仍然据此怀疑“孔子究竟是否写过任何叫做《春秋》的著作”,是可以理解的。据说顾颉刚《春秋三传及国语之综合研究》一书,已经考定《春秋》“笔削非出孔子”,但我至今无缘拜读。因而这里不拟继续讨论这一有争议的课题。
补记:
由于今本《春秋》,附于“三传”(公羊、穀梁和左氏)通行,是很晚的事,而西汉末尚存的单行本,即《七略》著录的《春秋古经》,原貌已不可见,因此我们迄今无法否定钱、顾诸氏关于孔子未尝作《春秋》的推论。(www.xing528.com)
不过推论终究是推论。《论语》没有记载过的事情,未必不存在。比如说,《论语》没有提及孔子的父母,便不能由此推论孔子也属于“感生”神话中那样的人物;《论语》没有提及孔子的妻妾,也不能由此推论他的子女均非亲生。诸如此类仅由常识可断定为必有的事实,在《论语》中失载,不就反证“疑古玄同”和他的门徒的逻辑推论未必靠得住么?
我不以为孔子与《春秋》的相关度无可怀疑。比如孟轲所说孔子寄托在《春秋》中的“义”,所谓“天子之事”,便值得怀疑,那可能只是孟轲读《春秋》的个人感受。比如汉人说《春秋》有“例”,所谓“属辞比事”,也值得怀疑,那可能只是编年史雏形常见的缺乏系统状态的一种猜测性的归纳。可是仅凭今存《春秋》很像“断烂朝报”,而《论语》没有提及,就断言它与孔子无关,甚至说以孔子那样的学问才具,断不至于做出如此不成样的东西来,这是什么样的逻辑呢?如此疑古,能还古书古事的本来面貌吗?
1998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