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楼梯尺度详解|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

楼梯尺度详解|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

更新时间:2025-01-17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表7.6楼梯适宜的踏步尺寸单位:mm民用建筑中,楼梯踏步的最小宽度与最大高度的限制值见表7.7。图7.76踏步细部尺寸3)楼梯段的尺度梯段的尺度分为梯段的宽度和梯段的长度。为了保证建筑的使用安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了学校、商店、办公楼、候车室等民用建筑楼梯的总宽度。高层建筑中作为主要通行的楼梯,其梯段宽度指标高于一般建筑。疏散楼梯的最小净宽不应小于表7.8的规定。

1)楼梯的坡度

楼梯的坡度即楼梯段的坡度,指的是楼梯段沿水平面倾斜的角度。一般采用两种方法来表示楼梯的坡度:一种是用楼梯段与水平面的倾斜夹角来表示楼梯的坡度,称为角度法;一种是用楼梯段在垂直面上的投影高度与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长度来表示楼梯的坡度,称为比值法。在实际工程中,比值法采用较为广泛。一般来讲,若建筑物的层高不变,则楼梯的坡度大,楼梯段的水平投影长度越短,楼梯占地面积就越小,就越经济,但是人在上面行走就会比较吃力;楼梯的坡度越小,踏步相对平缓,行走就较舒适,但是楼梯占地面积大,会增加投资,经济性较差。所以,在确定楼梯坡度时,应当兼顾使用性和经济性的要求,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对人流集中、交通量大的建筑,楼梯的坡度应小些,如医院、影剧院等。对使用人数较少、交通量小的建筑,楼梯的坡度可以略大些,如住宅、别墅等。

楼梯常见的坡度为23°~45°,其中以30°左右较为通用。坡度过小(小于23°),只需将其处理成斜面就可以解决通行的问题,称为坡道。由于坡道占地面积较大,过去只在医院建筑中为解决运送病人推床的交通而使用,现在电梯在建筑中已经大量采用,坡道在建筑内部基本不用,而在室外应用较多。坡道的坡度在1∶12以下时,属于平缓坡道;坡度超过1∶10时,应设防滑措施。坡度过大时(大于45°),由于坡度较陡,人们已经不能自如地上下,需要借助扶手的助力扶持,此时称为爬梯。由于爬梯对使用者的身体状况及持物情况有限制,因此爬梯在民用建筑中并不多见,一般只在通往屋顶、电梯机房等非公共区域采用。公共建筑的楼梯坡度较平缓,常用26°34′(正切为1/2左右)。住宅中的公用楼梯坡度可以稍陡些,常用楼梯坡度一般不宜超过38°;供少量人流通过的内部交通楼梯,坡度可适当增大,楼梯、爬梯、坡道的坡度范围如图7.75所示。

图7.75 楼梯的坡度

2)楼梯的踏步尺寸

楼梯的坡度取决于楼梯踏步的高度与宽度之比。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踏步尺寸以控制坡度。楼梯的踏步尺寸包括踏面宽和踢面高,踏面是人脚踩的部分,其宽度不应小于成年人的脚长,使人们在上下楼梯时脚可以全部落在踏面上,以保证行走时的舒适。一般为250~320 mm。踢面高与踏面宽有关,根据人上一级踏步相当于在平地上的平均步距,踏步尺寸可按下面的经验公式来确定:

2b+h=600~620 mm,b+h=450 mm

式中 b——踢面高度;

h——踏面宽度;

600~620 mm——人的平均步距。

踏步尺寸一般是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使用者的特征及楼梯的通行量综合确定的,在建筑工程中,踏面宽范围一般为250~320 mm,踢面高范围一般为140~180 mm。具体地,应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和实际情况来确定,常见的民用建筑楼梯的适宜踏步尺寸见表7.6。

表7.6 楼梯适宜的踏步尺寸 单位:mm

民用建筑中,楼梯踏步的最小宽度与最大高度的限制值见表7.7。

表7.7 楼梯踏步最小宽度和最大宽度 单位:mm

当踏步宽度过窄时,会使人们行走时产生危险。而踏步过宽时,将导致梯段长度增加,由于踏步的宽度往往受到楼梯间进深的限制。有时为了人们上下楼梯时更加舒适,在不改变楼梯坡度的情况下,可采用下列措施来增加踏面宽度,如采取加做踏步檐或使踢面倾斜(图7.76)。踏步檐的挑出尺寸一般不大于20 mm,挑出尺寸过大则踏步檐容易损坏,而且会给行走带来不便。

图7.76 踏步细部尺寸

3)楼梯段的尺度

梯段的尺度分为梯段的宽度和梯段的长度。楼梯段的宽度是指楼梯段临空侧扶手中心线到另一侧墙面(或靠墙扶手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梯段的宽度必须满足上下人流及搬运物品的需要。从确保安全角度出发,楼梯段宽度应根据楼梯的设计人流股数、防火要求及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等因素确定。为了保证建筑的使用安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规定了学校、商店、办公楼、候车室等民用建筑楼梯的总宽度。这些建筑楼梯的总宽度应通过计算确定,以每100人拥有的楼梯宽度作为计算标准,俗称百人指标。通常情况下,作为主要通行用的楼梯,其梯段宽度应满足至少两人相对通行(即大于或等于两股人流)。

我国规定单股人流通行的宽度按0.55 m+(0~0.15)m计算,其中0.55 m为正常人体的宽度,(0~0.15)m为人行走时的摆幅。人流较多的公共建筑应取上限。单人通行时为900 mm,双人通行时为1 000~1 200 mm,三人通行时为1 500~1 800 mm,并应满足各类建筑设计规范中对梯段宽度的限定,如住宅不小于1 100 mm、公共建筑梯段宽度不小于1 300 mm等。非主要通行的楼梯,应满足单人携带物品通过的需要,梯段净宽一般不应小于900 mm。一般建筑中作为主要通行用的楼梯,其供人通行的有效宽度(即楼梯段净宽)不应小于2×0.55 m=1.1 m。

住宅建筑的建造量大,考虑到住宅楼梯的经济性与实用性,我国《住宅设计规范》(GB 50096—2011)规定:6层及以下的单元式住宅,其楼梯段的最小净宽不小于1 000 mm。住宅套内楼梯段的净宽,当楼梯段一侧临空时,不应小于750 mm;当两侧都是墙时,不应小于900 mm。

高层建筑中作为主要通行的楼梯,其梯段宽度指标高于一般建筑。《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规定:高层建筑每层疏散楼梯总宽度应按照其通过人数每100人不小于1.00 m计算。各层人数不相等时,楼梯的总宽度可分段计算,下层疏散楼梯总宽度按其上层人数最多的一层计算。疏散楼梯的最小净宽不应小于表7.8的规定。

表7.8 高层建筑疏散楼梯的最小净宽度

4)平台的宽度(www.xing528.com)

为了保证通行顺畅和搬运家具设备方便,楼梯平台的宽度应不小于楼梯段的宽度(图7.77)。对于双跑平行式楼梯,平台宽度方向与楼梯段的宽度方向垂直,规定平台宽度应不小于楼梯段的宽度,且不小于1 100 mm。

图7.77 楼梯段和平台的尺寸关系(D为楼梯段的宽度)

对于开敞式楼梯间,由于楼层平台已经同走廊连成一体,这时楼层平台的净宽为最后一个踏步前缘到靠走廊墙面的距离,此时平台净宽度可以小于上述规定,一般不小于500 mm(图7.78)。

有些建筑为了满足特定的需要,在上述要求的基础上,对楼梯及平台的尺寸另行作了具体的规定。如《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JGJ 49—88)规定:医院建筑主楼梯的梯段宽度不应小于1.65 m,主楼梯和疏散楼梯的平台深度不应小于2.0 m。

图7.78 开敞式楼梯间楼层平台的宽度

5)楼梯井宽度

楼梯井宽度是指梯段之间形成的空隙的宽度,此空隙从顶层贯通到底层。考虑到消防安全和施工的要求,住宅、中小学校等楼梯井的宽度一般为60~200 mm。儿童用楼梯应小于120 mm。公共建筑中的楼梯井宽度不应小于150 mm(水平净距)。梯井宽度超过200 mm时,必须采取安全措施。

6)楼梯的净空高度

楼梯的净空高度包括楼梯段上的净空高度和平台上的净空高度。

楼梯段上的净空高度是指梯段空间的最小高度,即下层梯段踏步前缘到上部结构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楼梯段上的净空高度与人体尺度、楼梯的坡度有关;平台上的净空高度指平台面到上部结构最低处之间的垂直距离,平台上的净空高度与人体尺度有关。在确定这两个净高时,还应充分考虑人们肩扛物品对空间的实际需要,避免由于碰头而产生压抑感。我国规范规定:楼梯段上的净空高度应不小于2 200 mm,平台上的净空高度应不小于2 000 mm;另外,确定楼梯段上的净空高度时,楼梯段的计算范围应从楼梯段最前和最后踏步前缘分别往外300 mm算起,如图7.79所示。

图7.79 梯段及平台部位净高的要求

由于一般民用建筑的层高均在3.0 m以上,而楼梯段间的净高与房间净高相差不大,所以,一般可以满足不小于2 200 mm的要求。

一般情况下,楼梯的中间平台设计在楼层的1/2处,因此平台过道处净高不小于2 000 mm的要求往往不容易自然实现,必须经过仔细设计和调整才行。例如,单元式住宅通常把单元门设在楼梯间首层,其入口处平台净高应不小于2 000 mm,假设住宅的首层层高为3.0 m,则第一个休息平台的标高为1.5 m,此时平台的净高约为1.2 m,距2 000 mm的要求相差较远。为了使平台下净高满足不小于2 000 mm的要求,可采取下列处理方法来解决:

①增加底层第一梯段的踏步数量,达到提高底层中间平台标高的目的[图7.80(a)]。此时,应注意两个问题:其一,第一段楼梯是整部楼梯中最长的一段,仍然要保证梯段宽度和平台进深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当层高较小时,应检验第一、三段楼梯之间的净高是否满足梯段处净高不小于2 200 mm的要求。这种方法适用于楼梯间进深较大的情况。

②降低底层中间平台下地坪的标高,即将部分室外台阶移至室内[图7.80(b)]。但降低后的中间平台下地坪标高仍应比室内地面低出一级台阶的高度,即100~150 mm,以免雨水内溢。这种处理方式可保持等跑梯段,使构件统一。但中间平台下地坪标高的降低,常依靠底层室内地坪±0.000标高绝对值的提高来实现,可能增加填土方量或将底层地面架空。这种方法构造简单,但增加了整个建筑物的高度,会使建筑造价升高。其次,移至室内的台阶前檐线与顶部平台梁内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300 mm。

③将上述两种方法进行综合,既增加底层第一楼梯段的踏步数量,又降低底层中间平台下地坪的标高[图7.80(c)]。这种方法可避免前两种方法的缺点。

④建筑物的底层楼梯采用直行单跑或直行双跑楼梯直接从室外上二层[图7.80(d)]。这种方法适用于南方地区的建筑。设计时需注意入口处雨篷底面标高的位置,保证净空高度要求。

图7.80 底层楼梯平台做出入口时的处理方式

除此之外也可以取消平台梁,即平台板和梯段组合成一块折形板。

7)栏杆扶手的高度

楼梯的栏杆和扶手是与人体尺度关系密切的建筑构件,应合理确定栏杆高度。栏杆高度是指踏步前缘至上方扶手中心线的垂直距离。一般室内楼梯栏杆高度不应小于0.9 m,室外楼梯栏杆高度不应小于1.05 m,高层建筑室外楼梯栏杆高度不应小于1.1 m。如果当顶层平台上水平扶手长度超过500 mm时,其高度不应小于1 m。幼托建筑的扶手高度不能降低,可增加一道600~700 mm高的儿童扶手,如图7.81所示。有一些建筑根据使用要求对楼梯栏杆的高度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应参照单项建筑设计规范的规定执行。

图7.81 栏杆扶手高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