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灵成长访谈50期:揭示性心理障碍

大学生心灵成长访谈50期:揭示性心理障碍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些人认为,性心理障碍患者具有极强的社会危害性或患有其他精神疾病,目前,大量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性心理障碍患者除性欲满足对象、性行为方式与常人不同之外,其他方面缺陷并不突出。相关研究表明,大部分性心理障碍患者的性欲低下,而不是表现为性欲亢进。性心理障碍患者除有异常性行为外,一般没有其他明显的反社会行为。

大学生心灵成长访谈50期:揭示性心理障碍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存在阴阳两面,人也一样存在男女两性。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这样描述性:“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无女则意动,意动则神劳,神劳则损寿法。”这里指的是两性的性行为,是对性的狭义理解。性健康很重要,性心理健康也很重要,性心理健康是人类健康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性心理不健康的严重情况——性心理障碍

——本期嘉宾丁闽江

主持人:大家好!今天很荣幸邀请到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丁闽江老师做客本期《杏苑心理访谈》,先请丁老师跟大家打个招呼。

丁老师:各位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心理中心的丁闽江老师,非常高兴与大家相约在《杏苑心理访谈》。

主持人:诶,丁老师,我发现现在大部分的人越来越重视性健康了,我好奇地在网上查找有关性的内容,发现了一个我不太理解的概念——性心理障碍,您能讲解一下什么是性心理障碍吗?

丁老师:随着性知识的普及,大家确实越来越注重性健康了。要想了解什么是性心理障碍,得先明白什么是性,什么是性心理。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性,性有着多种多样的含义,可以指性别,男性或女性;指性行为,如性交、接吻;也可以指与性相关的想法、感受等,如性幻想性欲。因此我们往往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其具体的含义。性行为作为延续生命的手段,对人类的社会生活而言,是不可缺的。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的性行为已经不单单被当作一种繁衍后代的方法,它具备了许多社会性,因此,人类性行为比单纯的生物性行为更复杂。

接着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性心理。性心理是指在性生理的基础上,与性欲、性征、性行为有关的心理状态与心理过程,也包括了与他人交往和婚恋等心理状态。性生理是性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性生理发育的障碍或缺陷,会使性心理的发展出现偏差。世界卫生组织对性心理健康所下的定义是:通过丰富和完善人格、人际交往和爱情方式,达到性行为在肉体、感情、理智和社会诸方面的圆满和协调。性心理健康是人类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人们对性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性心理健康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一是个人的身心应有所属,有较明显的反差。

二是个人有较好的性适应,包括自我性适应与异性适应。

三是能够自然地高质量地享受性生活。

四是对待两性一视同仁,不应人为地制造分裂、歧视。

主持人:那是不是不满足这些条件就是所谓的“性心理障碍”呢?

丁老师:不是哦,这样的理解太过片面。不满足这些条件会出现性心理不健康的情况,性心理障碍属于性心理不健康的严重情况,不能完全代表性心理不健康的情况。性心理障碍亦称性变态、性倒错,泛指明显偏离常态的性心理和性行为的一组心理障碍,并以此为性兴奋、性满足的唯一或主要方式,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正常的性活动。其特征表现在性兴奋的唤起、性对象的选择及两性行为方式明显有别于正常人的性行为。有些人认为,性心理障碍患者具有极强的社会危害性或患有其他精神疾病,目前,大量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性心理障碍患者除性欲满足对象、性行为方式与常人不同之外,其他方面缺陷并不突出。性心理障碍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下面五个特点:

1.性心理障碍患者绝大部分并非性欲亢进者。相关研究表明,大部分性心理障碍患者的性欲低下,而不是表现为性欲亢进。

2.性心理障碍患者大部分并非道德败坏者。大部分的性心理障碍患者社会适应良好,人际关系正常,不会突然做出一些有违道德的事情。

3.性心理障碍患者对自身异常的性行为方式有充分的辨认能力与控制能力。大部分性心理障碍患者在异常行为后怀有愧疚之心,有时也会对自己异于常人的行为加以控制。

4.性心理障碍患者没有突出的人格障碍和人格异常。性心理障碍患者除有异常性行为外,一般没有其他明显的反社会行为。

5.性心理障碍患者大部分在儿童早期有不良的经历或家庭环境。研究表明,大部分性心理障碍患者在儿童时期有着“黑暗”经历,童年的经历让他们的心灵受到了创伤。

2001年公布的CCMD-3(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和诊断标准第3版)中将性心理障碍分为三类:

1.性身份障碍。有变换自身性别的强烈愿望,他们自我意识的性别或心理性别与其生物学性别相反。如易性癖,《国际疾病诊断分类手册》第十版对异性癖的描述如下:向往异性的生活方式,伴有对自己性解剖特征的厌恶或不适感,希望进行外科手术激素使自己与所偏爱的性别一致;要求转换性别的欲望至少存在两年以上,排除了遗传变异、性染色体异常或雌雄间体,排除了其他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

2.性偏好障碍。采用与正常人不同的异常性行为满足性欲,主要表现为性对象异常和性满足方式异常,包括恋物症、异装症、露阴症、摩擦症、性施虐与性受虐症、混合型性偏好障碍等。

3.性指向障碍。源于各种性定向和性发育的障碍,包括同性恋、双性恋和恋兽癖等。从性爱本身来讲不一定异常,但因此而出现抑郁、焦虑、内心痛苦等心理障碍,并试图寻求治疗和加以改变,故将其列入。(www.xing528.com)

主持人:看来性心理障碍是一个大的概念,它里面还可以分成许多个性心理病症。丁老师,您可以举个相关的例子吗?

丁老师:那我举一个关于恋物症的例子吧。李某,男,20岁,某大学一年级学生,因反复偷拿女性内衣裤手淫6年来诊。李某13岁时,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堂姐裸浴,以及洗浴之后只穿贴身内衣躺在床上睡觉,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性冲动。此后常回想此事,抚摸堂姐的内衣并手淫,曾多次拿走远房女性亲戚的内衣、内裤以获得性满足。上大学后,李某偶然经过女生宿舍看到晾晒的女性内衣,心中突然产生冲动,迅速上前偷取内裤三条、内衣两件,随即获得一种既紧张又满足的感觉。从此,每当经过此楼时就会不由自主地寻找女性内衣、内裤。一旦看到就非常紧张,心跳加快,想法非常模糊,只想取走这些东西,拿到后就觉得满足,如果拿不到就非常紧张、焦虑,不可克制地到处搜索,别的什么事都做不好。有时甚至直接进入女浴室、女更衣间盗窃。李某自知此行为有违道德,偷取女性内裤、内衣后十分懊恼,极其痛恨自己的行为,但无法控制自己。根据上述表现,医生诊断为恋物症。恋物癖是性偏好障碍的一种,指在强烈的性兴奋与性欲望的驱使下,反复收集异性使用的物品,所恋物品均为直接与异性身体接触的东西,如内衣、内裤等,目前此病仅见于男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CCMD —3)提出的恋物症诊断标准是:

1.在强烈的欲望与兴奋的驱使下,反复收集异性使用的物品。所恋之物是极重要的性刺激来源,或为达到满意的性反应所必需。

2.至少已持续6个月。

上述李某的行为完全符合这两个标准。

主持人:看来恋物症如果想全靠自己来控制是比较困难的。我现在开始好奇性心理障碍的病因了,您可以讲解一下吗?

丁老师:我做心理咨询十余年了,这么多年来,我发现性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

1.正常的异性恋被阻挠或出现挫折。较多见的是出现恋爱挫折,如失恋、单恋,在交异性朋友时多次失败。也有的是与配偶或异性的相互关系(尤其是性关系)困难,不满意、不融洽等,许多性心理障碍患者对另一半缺乏或没有满意的相互关系,常见的是患者在性生活上表现缺乏兴趣和热情,缺乏主动性,有的甚至采取回避或恐惧态度,多数患者有性功能障碍如男性的阳痿、早泄,有的害怕与女性交往,患者会在正常异性恋受到抑制的时候产生性心理障碍。

2.存在重大的负性生活事件。如工作上的不顺利,双亲的不良待遇,家庭巨大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失败等。

3.童年经历带来的创伤。包括性刺激、性兴奋经验,如双亲与异性子女同睡、同浴,父母的不检点性行为,形成对儿童的性刺激、性诱惑;遭受成年人猥亵、强奸;过早频繁手淫等。

4.社会不良性文化的影响。淫秽、色情物品不仅对观看者可产生原发性的伤害,如保持强烈的性兴奋和持续手淫等,还产生继发性的伤害,如对性问题的认识、态度会产生特殊效应,如改变对女性的认识,态度上产生消极反应,增加对女性的攻击性,应用淫秽物品时间越长,性变态持续时间也越长,淫秽物品应用还促进重复性犯罪,Marshall(1988)、Caster(1985)的对照组研究报告都指出强奸犯、猥亵儿童的性犯罪者较对照的正常无性犯罪者使用淫秽物品的频率更高。

5.个性因素。青少年早期即有特殊性兴趣、性偏好、性偏见等,如幼年时即开始对异性萌发特殊的兴趣,如特别喜欢异性的衣着;或性偏见,如热爱同性。

主持人:聊到这里,我想大家跟我一样,对性、性心理、性心理障碍以及性心理障碍的病因这几个问题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丁老师,最后可以再跟大家普及一下性心理障碍的治疗方法吗?

丁老师:性心理障碍的治疗较为困难,患者及其家人往往感到极其的痛苦,但如果可以做到对症治疗仍会有一定的帮助。今天主要跟大家分享生物疗法和心理疗法这两种:

1.生物疗法。这类治疗方式我没有发言权,需要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来确定具体怎么做。

2.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目前治疗性心理障碍的主要方法,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有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中医心理治疗(TIP技术)。

主持人:今天非常感谢丁老师为我们分享了有关性心理障碍的话题,感谢丁老师,各位亲爱的同学们,我觉得收获颇丰,你们呢?

/知识窗/

精神分析治疗:精神分析疗法是著名奥地利精神病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所创建的一种特殊心理治疗方法,既可适用于某些精神疾病,也可帮助人们解决某些心理行为问题。它是建立在潜意识理论基础上的。

中医心理治疗:中医心理治疗是中医治法学的主要手段之一,属中医情志医学的范畴。《黄帝内经》中即有一些论述,后经历代医家不断发展和完善已经形成一整套系统而有效的治疗体系。大体可分为情志相胜法和以情治情法,两方法之中又包含诸多小方法分别适用于各种不同病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