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地过每一分钟,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像这首歌唱的一样,如何让你们的未来不是梦,那就要把握每个当下,满怀希望,憧憬未来,明确自己所需,做好规划,然后背好行囊,一路向前。大学总是充满无限可能,未来把握在你自己的手中,往哪里走,是看你往哪个方向掌舵,而不是看风把你往哪边吹!
——本期嘉宾林舒
主持人:大家好!今天很荣幸邀请到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心理咨询师林舒老师做客《杏苑心理访谈》。请林老师跟大家打个招呼。
林老师:各位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心理中心的林舒老师,很高兴做客《杏苑心理访谈》节目。
主持人:老师,看到这个题目,我有点惆怅,我们的未来真的不是梦吗?我们的未来会是怎么样的呢?
林老师:相信很多同学都会有这样的困惑吧。那我先跟大家分享一则小故事:在无边无际的太平洋上,一艘轮船和一块木板相遇了。
木板问轮船:“你要去哪里?”
轮船说:“我要航行到墨西哥湾,你呢?”
“我,我也不知道我要漂向哪里。”木板漫不经心地回答。
“什么?在广阔的太平洋上,你却在漂泊!”轮船有些着急。
“这又会怎么样呢?我已经从印度洋漂向了太平洋,还不是在漂!”木板无所谓地说。
“可太平洋是你要去的地方吗?”
“哦,你倒是提醒了我,其实我一直想去非洲的好望角。”
“没有方向的努力,只能是漂泊,永远也到不了自己要去的地方。”说完,轮船沿着墨西哥湾方向的航线驶去……
听完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你们会选择做轮船还是做木板呢?
主持人:我肯定是愿意做轮船的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目标和方向,才能让我们的努力变得有意义,但是我还是不太明白如何让我的未来不是梦?
林老师:首先,“你的未来不是梦”,我们先从这句话入手,关键词“你”和“未来”,你要先了解自己,才能去规划自己的未来。那你了解你自己吗?你有没有思考过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要什么?以后想成为怎么样的人?一步一步地构建,就会有一个关于“未来”的大概蓝图。思考未来之前,不妨先回顾一下过往,你是一个怎样的人,过往会告诉你答案。但这个“怎样的人”,并非一成不变,所以不用急着给自己下定义。这个“怎样的人”,更取决于现在。从你们跨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就已经步入成年人的队列,开始有不可推卸的义务去为你人生之舟掌舵领航。你可以选择像轮船一样有目标地航行,也可以选择像木板一样随意漂泊,而决定这种选择的就是你要行驶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
我相信绝大多数的同学都会跟你一样选择做轮船,因此,我们就共同来讨论看看如何做一艘有目标、有方向的轮船,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两点感受:一是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二是当自律变成一种习惯,你将遇见不一样的自己。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我希望你们遇见“不一样的自己”,因为优秀与否因人而异,而能够在努力拼搏的过程中发现那个具有潜在能量的自己,一个有别于现有认知中的自己,让你更加了解你自己,这才是关键。
主持人:嗯,老师,我了解啦。
林老师:言归正传,我们来谈谈刚才说到的第一点要分享的感受,就是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开始,你们就需要从被动转向主动,成为自己未来的主人,积极地管理自己的学业,立足于当下,为将来的事业做准备。理由很简单,因为没有人比你更在乎你自己的学习工作与生活,“让你的大学生活变得更有价值”是你的责任。许多同学到了大四才开始做人生和职业生涯规划,而一个主动的学生应该从进入大学时甚至更早就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
优秀的人,从一开始就有明确的目标,那些浑浑噩噩随波逐流的人,一般都不会有什么大成就,因为他们连自己的目的地在哪儿都不知道,谈何前进?只有目标明确的人,才能做到步伐坚定,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既定目标迈进。
主持人:那老师,请问要如何成为有准备的人呢?
林老师:上课睡觉,下课玩游戏或者日常逃课,迟到早退,这种同学是存在,但毕竟是少数。那为什么大多数同学上课都认真听讲,而最后能称之为优秀的人只是少数呢?差别在于课余时间的利用。根据记忆遗忘曲线,即使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如果没有及时巩固练习、回顾总结,那些知识点依旧没能转化为你的知识,这跟上课睡觉的同学,其实差别并不是很大,你只是看起来认真了一点点而已!当然,你的课余时间,也不必全都用来围绕课本学习,你应当构建一片学习以外的天地,多元化地发展,不断地丰富充实自己。具体的一些小建议,同学们可以回顾我们前两期的专题“大学,每个人都可以有精彩的人生”。然后根据自己的状况,做好对未来的规划。
主持人:那我们要如何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呢?又要如何才能做好对未来的规划呢?
林老师:不妨问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吧,我归结为6个“W”。
Who are you ?首先是你自己,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自我分析的过程。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格倾向、身体状况、教育背景、过往经历和思维能力。这样对自己有个全面的了解。(www.xing528.com)
What do you want ?你想要什么?这是目标展望的过程。包括学习目标、职业目标、收入目标、名望、期望和成就感等。特别要注意的是学习目标,只有不断确立学习目标,才能不被激烈的竞争淘汰,才能不断超越自我,登上更高的职业高峰。
What can you do ?你能做什么?自己的专业技能是什么?最好能学以致用,发挥自己的专长,在学习过程中积累和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同时,个人工作经历也是一个重要的经验积累,有助于你判断能够做什么。
What can support you ?什么是你的职业支撑点?你具有哪些职业竞争能力,以及你的各种资源和社会关系,个人、家庭、学校等,也许都能够影响你的职业选择。
What fit you most ?什么是最适合你的?行业和职位众多,哪个才是适合你的呢?每一个行业和职位的待遇、名望、成就感和工作压力及劳累程度都不ー样。最好的并不一定是最合适的,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What can you choose in the end ?最后是你能够选择什么?通过前面的回答,你就能够做出一个简单的职业生涯规划了。机会偏爱有准备的人,你做好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为未来的职业做出了准备,当然比没有做准备的人机会更多。
主持人:我们的目标肯定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的深入、社会阅历的积累而发生改变,那请问老师,一旦我们的目标发生改变,我们需要怎么做,该如何调整自己前进的步伐?
林老师:人总在不断地成长,生活环境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这时候,目标肯定会根据实际情况而发生改变,一成不变的目标很少见。这说明你已经明确了自己的定位,了解自己所需呀!当然这里说的改变,并不是仅仅凭一腔热血,三天两头地变换或是摇摆不定,而是你立足于当下,综合分析利弊之后做出的选择。前进的路上不可能没有岔路口,我们也不可能一直高速前进,那不妨尝试着放慢步伐。
主持人:林老师,也有一部分同学在报考志愿后被调剂去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那这些同学该如何去明确自己的未来呢?
林老师:首先你要清楚,自己为何不喜欢这个专业?你深入地了解这个专业了吗?不能仅凭道听途说,你去听听喜欢这个专业的人的看法,听听他们为何会喜欢这个专业,或许从中你会有所启发。反之,你可以选择复读,或者可以大一时好好学习,争取转专业。你要相信,大学有无限可能,如果无法改变时,沉下心来,想一想,或许你多了一种人生可能呀,这是不是可以当成一种意外收获?
总有些事情会偏离我们的期望,这时候你应该及时调整,看看有没有挽回的余地。如果没有,那就调整心态,坦然地接受它。
主持人:林老师,我想我知道应该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如何更好地规划我的职业生涯了。对了,林老师,我听说过一句话,“越自律,越优秀”,您是怎么理解的呢?
林老师:自律,这是一个在心灵鸡汤文章中经常出现的词汇,但你知道吗,其实人的自律是有限的。
社会心理学家罗伊·F·鲍迈斯特(Roy F. Baumeister)做过一项研究,他将两组测试人员逐一带进一个实验房间,房间里有一张凳子、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一个碗,不同的是,第一组测试人员面前的碗里放的是刚刚出炉的巧克力饼,饼香四溢,而第二组测试人员的碗里放的则是甜菜根。他让每一个测试人员都坐在凳子上,然后对他们说:“你在这个房间等候实验的开始,10分钟后我回来叫你,顺便说一下,不要动碗里的食物。”于是,每一个进来的测试者都安静地坐在凳子上等候实验的开始,事实上他们后续参加的实验是非常难的,研究者也只是想知道在忍受10分钟的食物诱惑后,这些测试者在后续的实验中到底能坚持多久。两组的测量结果有显著的差别,抵制甜菜根诱惑的小组表现得比抵制巧克力饼诱惑的小组有更久的坚持性。
主持人:这是为什么?
林老师:你一定觉得很奇怪,对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其实是因为第一组测试者在房间等待时,是靠自律来克制自己动巧克力饼,坚持10分钟后,到参加后续实验测试时已经不剩什么自律了。而第二组的甜菜根则没有那么大的诱惑力,用的自律少,参加后续实验测试时,剩余的自律性比第一组的人要多。实验告诉我们,人的自律是有限的,人在工作、学习上坚持性的差异,不是自律多少的问题,而是我们将它用在了哪里。所以,我们做事情有成果与否,坚持与否,不能仅依靠自律,而应该依靠习惯。就如日常生活中,我们哪个人会去反复思考要不要刷牙的,我们就算早上眼睛没有睁开,也会去刷牙,是因为刷牙已经变成我们的习惯了。因此,当自律成为一种习惯,你会发现自己变得不一样了。
犹太教义中有一段很值得深思的话:“那些行为超越其智慧的人,他们的智慧恒久;但那些智慧超越其行为的人,他们的智慧无法持久。”我们首先要塑造习惯,然后习惯反过来塑造我们。当你在上课、与人聊天、阅读某些文章、看某场电影时,灵光乍现,有所触动的时候,如果不去行动,那这些新闪现的智慧也起不了作用。我们只有开始做点什么,强迫自己改变些什么,让行为与态度匹配,才能真正实现改变。
主持人:哈,老师,我知道,这是不是就是之前常说的“21天习惯养成法”?
林老师:是的,其实21天在我看来是一个概数,难道22天或是19天就不可以了吗?其实,这强调的是一种习惯成自然的过程。有很多同学在学期初会立下很多flag,例如减肥、阅读、运动健身等,但为什么很多都半途而废了呢?其实,我们要摆脱某种不好的习惯,关键要找出与这种习惯相关联的,而我们又不想放弃的东西。例如,我们缺乏学习的坚持性,是因为我们认为“学习是苦的”“no pain no gain”(没有痛苦,没有收获),所以,坚持学习在我们的想法中就等于吃苦,从而不肯放弃自己现在所拥有的,错将课余的轻松当成幸福,错将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当成痛苦。我们通过改变情感、行为、认知这三个因素来改变自己的习惯。仔细想想,让自己坚持学习是否真的等于痛苦,痛苦又具体指什么?然后根据目前状况,自己要是坚持学习的话,要改变哪些现有的行为?改变过程中自己放弃了什么,又收获了什么?最后仔细想想这些放弃和收获对自己而言都有什么样的意义?渐渐地,你就会发现先前认知中的痛苦,或许将使你无限回甘。
“生命就像河流一样,每一条河流的曲线永远不可能相同,因此没有两个人的生命是一样的。但不一样的生命可以有一样的辉煌,那就是冲破障碍,奔向大海。”因此,只要你是一滴水,而且想要流向大海的梦想不变,就一定能够流向大海。希望同学们都能够成为那一滴奔流到海的水滴,而不做随波逐流的泥沙,坚信你们的未来不是梦!
主持人:今天非常感谢林老师的分享,让我们了解了如何更好地认识自我,科学规划自己的未来,让自律成为一种习惯,从而让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再次感谢林老师。
/知识窗/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自律: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21天习惯养成法:《21天习惯养成法》一书将21天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7天,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你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去改变,你会觉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你应该认真参照书中的理论方法去做,克服这些情况。第二个阶段是8—14天,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你已经觉得比较自然,比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你还会恢复到以前,因此,你还需要刻意地提醒自己改变。第三个阶段是15—21天,这个阶段的特征是“不刻意、自然”,其实这就是习惯,这一阶段被称为“习惯性的稳定期”。一旦跨入这个阶段,你就已经完成了自我改造,这个习惯已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它会自然而然地不停为你“效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