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奋斗不迷茫:大学生心灵成长访谈50期

奋斗不迷茫:大学生心灵成长访谈50期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那王老师,虽然大家都经常用到迷茫这个词,但是迷茫到底是什么呢?

奋斗不迷茫:大学生心灵成长访谈50期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迷茫,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环境都会有不一样的迷茫点。《管子·势》说:“人既迷茫,必其将亡之道。”迷茫会使人感到无措和不安,从而丧失前进的方向。但是,大学生正处于应该拼搏的年纪,怎么可以被迷茫束缚了手脚,迷茫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明确心中那个最坚定的理想,就一定能够拨开迷雾,抓住那颗耀眼的流星

——本期嘉宾王凯旋

主持人:大家好,今天的《杏苑心理访谈》我们邀请到了学校心理中心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凯旋老师,现在请王老师和大家打个招呼。

王老师:各位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心理中心的王凯旋。

主持人:王老师,今天的主题是“谁的青春不迷茫”,难道说每个人都会迷茫,迷茫是正常的吗?

王老师:这个主题我近段时间感触比较深,希望能跟大家详细聊一聊。在最近的咨询中经常有大一的同学对我说,不喜欢这个学校,我很迷茫;与舍友相处不融洽,我很迷茫;有大二的同学说,学了一年之后发现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我很迷茫;竞选部门干部,结果落选,我很迷茫;大三的同学会说,我想好好学习了,可换专业已经来不及了,我很迷茫;马上就要下临床,自己却感觉什么都不会,我很迷茫;大四的时候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或者好的工作单位不要我,我很迷茫,等等。那我现在问你啊,你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会迷茫吗?

主持人:现在是不会,我有了比较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以及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应该做些什么,但是刚入学那会儿,真的有一段时间很茫然,想着这就是我的大学吗?我以后每天就是这样吗?很焦虑,然后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没有目标也没有动力。

王老师:我感觉大家不是在迷茫就是有过迷茫啊。其实啊,包括我自己也是一样的,有时候也会感到迷茫。像你刚才讲到迷茫带给你一些负面的思考,然后引发一些消极情绪的情况,其实这样的表现是符合我们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的。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应对心理,就是当自己面临一些不确定的或者无法掌控的事情时,内心中的不安全感就会通过情绪和行为表现出来。你带着美好的想象和憧憬入学,但是真的步入大学校园之后,却发现大学的一切都跟你自己所想的相差甚远,像是校园环境并没有宣传得那么漂亮,学术氛围并没有你以为得那么浓厚,老师也远不如你的高中老师亲近熟悉,与舍友的关系也不尽如意,甚至难以沟通;或者是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但是老师给的成绩就是那么差;竞选多个部门干部却都以失败告终……确实啊,大学真的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存在,然后发现自己越来越无力应对,最后,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影响到日常的生活,最后变成恶性循环。所以啊,如果你的生活中充满太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因素,那么你会迷茫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主持人:哦,迷茫是正常的。那王老师,虽然大家都经常用到迷茫这个词,但是迷茫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会迷茫呢?

王老师:迷茫其实就是我们因为一些事而产生的类似困惑、不安和无力感这样的情绪,像生活和工作上没有方向,觉得未来虚无缥缈这样子。至于我们为什么会迷茫呢?我觉得啊,迷茫就是你想得太多却做得很少,或是不知道该怎么做,或是随波逐流、盲目地追逐名利。因为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比如优秀的成绩,比如部长的位置,所以随之而产生受挫感,以及不知道该怎么做出改变的无力感。或者是被他人影响,被周围的氛围左右,盲目地参加一些比赛活动或者为了名利去竞选学生会,等回过头才发现自己被太多事情搞得疲惫不堪,早已经迷失了原本的方向。其实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会有迷茫的时期,但是每当我们不知所措的时候,反而更应该不要那么急功近利,试着停下来好好问一下自己的心,自己究竟想要什么,然后设置具体的计划并付诸实际行动。

主持人:那为什么有些同学能很快走出迷茫,有些同学却陷入迷茫中不可自拔了呢?

王老师:那是因为每个人感知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方式不一样啊。一般呢,人有趋向寻找心理平衡的本能,当出现焦虑等情绪时,内部调控机制就会传输信息到大脑里,我们的大脑就会告诉我们说:你现在的状态满足不了你的需求了,你有新的需要了,你要做出新的行动来适应了。这个时候呢,有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适时地做出改变,帮助自己摆脱迷茫困惑的情绪。但是有些同学则会深陷其中,一直恶性循环,没有办法摆脱。其实啊,摆脱迷茫的关键是自知。

主持人:自知?是要有自知之明的意思吗?

王老师:差不多是这个意思。自知就是你首先要明白自己所处的困境,然后去分析为什么会这个样子,找到问题的源头,然后呢也要学会付出实际行动去突破迷茫期的恶性循环。

主持人:原来是这样子,那王老师,缺乏自知是怎么影响我们的呢?(www.xing528.com)

王老师:我分类讲一下吧。第一类呢是缺乏自知的意识。这类同学他从小到大都有人不断地给他定好明确的目标,小学的时候有父母帮他定好要去上哪些辅导班,学习哪些乐器舞蹈,上了初高中有老师给他安排学习计划,要考哪所大学,但是到了大学呢,没有人给他目标,他就会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做。来我这里咨询的就有同学会说:爸妈说读书才能摆脱贫困,老师又告诉我考上重点大学才能有好工作,等等。他们总是在说谁谁谁告诉我要做什么,谁谁谁又告诉我应该怎么做,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问他,你自己想做什么呢?你知道他们怎么回答我的吗?

主持人:他们说不知道吗?

王老师:没错,有时候还会再加一句:所以我才来找你啊,你告诉我,我要怎么做。这个时候我就会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办哦,我不是你,你要做什么应该由你自己来思考决定。像这类同学已经习惯了按照别人的想法去生活,按照别人给他安排好的计划去执行,没有或者从未想过去考虑自己本身的需求,缺乏自我存在感。而当生活中的那个引路人不见了,他自然而然就迷路了。第二类是有意识没动力。你听说过“过度理由效应”吗,就是说当我们做不成一件事的时候,我们就会找理由为自己开脱,这类同学就属于这种情况,他们的迷茫大多源于害怕改变后的结果,缺乏自信和相应的抗压能力。说得严重些,迷茫在这时就只是一个借口,它让这些同学避免去面对那个真实的、能力不足的、无法被自己接纳的那部分自我。比如很多同学咨询的时候会告诉我,他其实也知道可以做什么,但都因为担心后果,就都没有去实现。第三类是有意识但是没有付诸行动。这类同学虽然有很多想法,但是也仅仅停留在想的阶段,没有把想法付诸实践,被其他琐事或诱惑影响,比如今天天气好热啊所以不想去图书馆熬夜追剧导致白天精神不好,等等,等到回过神来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什么也没做,或者浪费了大量精力和时间在一些并不紧急的事上,导致做真正重要的事的时间少之又少,甚至还浪费了很多机会。还有一类啊,是定的目标远远超过自己当下的实际能力,这类同学可能存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太大的问题,就像你想摘星星,可是星星遥不可及,于是就心有余而力不足。

主持人:那王老师,针对这几类同学可以怎样帮助他们呢?

王老师:嗯,首先啊,第一类同学,针对这类同学我能做的就是引导他们去做自己生活的主人,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使他们愿意自己去探索未来。他们最需要的是好好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在众多的选择之中找到自己的内心真正需要的,就算一时不明白也没有关系,试着去散散心,和朋友聊聊天,或许就能找到自己想发展的方向。第二类同学的话,首先要让他们学会接纳自己的不足,停止给自己找借口,正确认识自己,不要害怕做出改变。他们可以强化自己对目标的渴望,就是当你越期待结果的时候,你就越没有闲心思去想或者害怕改变的后果啦。当然也要注意提升自己的个人能力,不要害怕改变,要想着改变是为了目标的实现。当你把关注点放在目标的实现上时,你会发现根本就没有时间去焦虑了。

主持人:那第三类和第四类呢,该怎么办呢?

王老师:对于第三类啊,这类同学一定要让自己远离舒适区,加强自制力,如果实在控制不住自己,那就要学会逼自己远离诱惑。我经常看到有的同学读书的时候怕自己控制不住看手机,然后就把手机交给同学保管,两个人互相监督,或者把手机放在宿舍出门读书,这些其实都是不错的办法。还有就是要学会舍弃,舍弃那些紧急但不重要的事,让出更多的时间给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总结起来啊,就是远离你的舒适地带和诱惑源,不要被自己的懒惰控制,该做正事的时候就专心做事,不要三心二意。最后一类同学啊,他们往往设定的目标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差距太大,没有立足于本身的实际情况,可是你就是想要星星啊,可以吗?当然可以啊。可是要怎么做呢?首先你需要罗列出现实的自己和理想的自己之间的差距,然后从自己出发,找寻自己已有的资源,一步一步积累自己没有的但实现目标需要的资源;还有就是要学会把你的理想分阶段具体排列,合理规划自己的目标,然后一个一个高质量、高效率地执行你的计划。分阶段的时候可以制定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短期计划一定要详细,不能笼统概括,试着用小本子记下来,每完成一个就打个钩,这样通过回顾你的计划表,你就会发现自己离那个理想中的自己越来越近。

主持人:哦,原来不同的人解决迷茫的方法是不同的啊。那老师还有哪些我们需要注意的内容吗?

王老师:我觉得还是要特别强调一下不要害怕迷茫,要正视迷茫,拨开迷雾才能看清前方,拨开很重要,所以还是强调行动的力量。但也不要埋头苦干,适当地抬头看看远方才能有方向。

主持人:今天非常感谢王老师的分享,感谢王老师,各位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懂得如何摆脱迷茫了吗?那我们下期再见。

/知识窗/

心理平衡:心理平衡是内心精神世界的稳定平衡状态,是一种和谐适应的良好状态。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和心理调节的最终目标。

合理规划目标:设置目标的时候不要定那种远大目标,一年半载实现不了。最好定一个阶段具体的目标,只要自己跳一跳就能实现的那种。等实现后,再定下一个努力就能实现的目标,这样一步一步就达到最终目标了,目标要可望又可及。

过度理由效应: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看起来合理,因而总是为行为寻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够的原因,人们就很少再继续找下去,而且,在寻找原因时,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原因。因此,如果外部原因足以对行为做出解释时,人们一般就不再去寻找内部的原因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