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简言之,素质教育是要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和谐发展。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上,较之其他学科就更为突出。哲学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肩负着这一责任。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寓智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于一体的特点,使教学在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又增加了难度。因此,改革教学方法的根本所在,就是要充分应用创造性思维,建构有利于实现政治课教学目标,适合政治课学科特点,丰富而又统一、协调的教学方法,建构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升人格三者整合的教学教法,提高哲学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增强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
(一)三者整合的教学模式展现文化育人的新内涵
文化育人不仅是一种有形知识的灌输,而且是向学生的思想理念注入人性中尚德、进取、责任、包容、感恩、良知、谦虚、勇敢、悲悯、体恤等美德,以此表达一种积极向上的意识,并潜移默化地浸润于灵魂和精神。蔡元培先生在《美术与科学的关系》一文中写道:“我们的心理上,可以分三方面看:一面是意志,一面是知识,一面是感情。意志表现的是行为,属于伦理学,知识属于各科学,感情属于美术的。”在教育领域,知、情、意分别与智育、美育和德育相对应。蔡元培先生指出:“教育学中,智育者教智力之应用,德育者教德育之应用,美育者教情感之应用是也。”好的教学通常应融知、情、意为一体,尤其在情感的熏陶和培育上,在意志的建立和引导上,应该发挥特定的作用。文化育人在于关注人性美德修为的铸就,以此彰显社会的进步。“一种理念涵养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塑造一种人才”,社会的净化只有通过文化表达的精神“过滤”,才能体现出创新力和凝聚力,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推广只有通过文化的理念诠释,才能表达出适应发展的新境界。文化育人的终极目标在于铸就人性的美德。尚德,是从心灵与人的本性层面对人的素养提升所表达的教育性,强调尚德,重要的是德润天下的精神与理念进教材、进课堂、进活动,用“德”的标准形成基本的价值判断和教育导向,并外化为行为准则,从而真正实现教育本身的内在价值与根本目标,促进大学成为科学精神、理性意识、人文理想与人文情怀的生长扩散地,成为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向导。爱因斯坦说过:“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的人格。”教育从最本真的意义而言,是生命与生命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正如劳凯声教授所言:“教育的任务首先不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和本领,它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他们如何去发现生活世界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除了要用理论的深刻去引导学生外,还需要用情感的力量去感动心灵,充分发挥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情感所承担的“催化剂”与“调节器”的重要作用。
(二)三者整合的教学模式通过态度和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www.xing528.com)
人的生命质量用文化的视角观察:一方面是认知技能、动手技能和创新技能;另一方面是精神信仰和尚德的价值观的确立。生命质量,首先是人的精神信仰的质量,因此,人性美德的诸要素,自然走进了生命的舞台。素质教育注重人的素质和生命质量的提升,文化育人把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视为根本宗旨,即人性美德的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要表达尊严、情感、精神、信仰、责任等诸多要素,而文化育人就是从注重“态度”和“能力”建设来体现的:一个人对待人和事的“态度”,其本质表达的是情感,其动力展示的是一种情趣,其内涵隐喻着丰富多彩的想法,其灵魂散发出创造的活力;而“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对社会、对家庭通过活动来表达一份责任,而且还需具备支撑人性进取美德的心理素养和精神状态,“能力”的修炼是经验的结晶,表达了文化育人动态的吸取力,“能力”是思想的展示,表达了创造性学习和生活中的灵性和悟性。正是这种“态度”和“能力”的修炼,构成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素,形成了文化育人提升生命质量的保障。法国科学家和哲学家帕斯卡说得好:是思想,而并不是肉体形成人的伟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