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将科学精神的培育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能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精神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一个民族振兴必不可少的精神,是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的灵魂,是科技发展的基本条件。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的灵魂和核心,理应承担起培养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我党一直以来坚持的社会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它是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只有具备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可能是一个能够适应频繁变化的社会的合格新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础,构建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体系同样需要弘扬科学精神,实现现代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是离不开科学精神与科学素养。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关键是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这是当前切实可行而又势在必行的问题,它关系着我们国家更高层次的发展,是促进政治经济文化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这就要求高校作为加速生产力发展的基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参与社会决策等新的功能拓展过程中,树立起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新理念,促进社会跨越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二)将科学精神的培育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每个人在劳动、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诸方面的全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包括人的能力、才能与潜能的充分发挥,各种素质的充分、全面的发展,主体性得到充分展现,生存、享受需求的充分满足,人格的健全与完善,自由个性的实现等方面。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和创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始终不渝地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实际出发,大胆而谨慎地对德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探索;高校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始终不渝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科学精神,必须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科学精神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科学精神的人文价值和科学精神的创新属性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使学生接受科学的价值观念和体系,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道德风貌,养成健康、积极、高尚的审美情趣,从而帮助学生塑造真善美的心灵、培养真善美的人格,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塑造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离不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www.xing528.com)
科学的本质在于创新,实事求是是创新精神的实质。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去探求事物的客观规律,这和创新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最终必然导致事业的创新。所谓创新就是在继承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发现新现象,揭示新规律,提出新方法、新途径。创新需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倡导和树立大学生求新、求异的意识,不仅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在学术研究中的前沿思想,而且也有利于营造健康、和谐的学术氛围。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或者说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全面提升人的素质。要实现创新,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而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常常导致形式主义和浮夸作风。在教育中要设法把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转化为大学生的精神品格。科学理论只有在不断怀疑自身中才能不断创新和发展。如果不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抱有怀疑,他不可能花费毕生的精力去研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要在全世界走向胜利的理论;如果不是爱因斯坦怀疑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也就没有著名的相对论的提出;如果不是达尔文怀疑神创说,怎么可能提出自然选择的进化论。科学精神也是一种合理的怀疑精神。因此,要帮助学生树立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突破、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使他们不受任何教条的束缚,不崇拜任何权威,用实践去检验真理,用自己的思考去判断。因此,从科学精神的丰富内涵中不难看出,它对构建至真至善至美的精神世界、形成健康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仅仅只传授基本知识,忽视科学精神的培育,是难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