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立德树人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学科优势及问题

立德树人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学科优势及问题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真正贴近、贴紧中国社会的实际,回避社会现实问题,单纯在书斋里研究理论、建立体系,学术成果只纯粹是发表论文或出版专著,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现实问题,在宏观层面上所具有的对问题揭示的准确性、对矛盾批判的深刻性,以及对价值把握的科学性的优势丧失,这不仅会损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声誉,而且将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弱化或边缘化,甚至使该学科难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立德树人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学科优势及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党性原则,而且内在逻辑严密、自成体系。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相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有其理论上的比较优势,最突出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投入社会斗争洪流的时候,就明确地意识到不能抽象地、随意地谈论未来,不应该到哲学家们的书桌里去寻找一切谜底,而应该首先致力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1]。并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2]。这种批判精神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经典著作之中。从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的标志性著作的书名,就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比较优势:确定“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的命题,表明马克思摆脱唯心主义的是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确立“异化劳动”范畴并用以解释“市民社会”,从而开始以劳动发展史作为探索历史秘密的钥匙的是《政治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确立“物质生产”和“人民群众”的地位,深化了对劳动的本质和主体的论证的是1844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驳斥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即《神圣家族》;最终确立科学的“实践观”的地位,从而标志着唯物史观诞生的是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及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布鲁诺·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批判性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不终止于某一个具体的结论之中,因而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如今,对宏大叙事消解乃至否定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这使一些人的思维模式由“结构”转向“解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盛行晦涩文风,“问题越来越高雅,视域越来越狭窄,字眼越来越生僻,概念越来越抽象,语言越来越晦涩,文章越来越难懂”。离开对社会矛盾的揭示和解释,离开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批判和评价,如何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把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社会问题推给各门具体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又怎么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作用,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还是学科建设都必须走出“平面化、浅表化、碎片化”的格局,既不能脱离时代,也不能落后于时代。(www.xing528.com)

马克思曾经把自己的“新唯物主义”称为迎接人类黎明即人类解放的“高卢雄鸡”,强调它的改造世界的功能。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个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中说道:“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真正贴近、贴紧中国社会的实际,回避社会现实问题,单纯在书斋里研究理论、建立体系,学术成果只纯粹是发表论文或出版专著,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现实问题,在宏观层面上所具有的对问题揭示的准确性、对矛盾批判的深刻性,以及对价值把握的科学性的优势丧失,这不仅会损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声誉,而且将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弱化或边缘化,甚至使该学科难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在弘扬马克思主义具有的革命的、批判的精神上,尽显其理论力量和理论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