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采取什么样的载体和路径最有效,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多年以来,理论界和教育界一直较为关注,并为之进行了艰辛探索,虽取得了较好成果,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仍需继续加强和改进。
(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教育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一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仍存在厌学情绪和冷漠态度。受“告别革命”“远离崇高”“不谈政治”“少说主义”等思潮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兴趣不浓,缺课、逃课、旷课,上课打瞌睡和干其他事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到课率、听课率尚不理想。
二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存在排斥倾向、逆反心理和信任危机。自觉不自觉地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视为“洗脑”,讲空话、大话、套话。大学生中程度不同地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对共产党执政的信任危机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危机,对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西方价值观、人生观、政治观盲目崇拜等现象。
三是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缺乏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照本宣科、看图说话、诠释PPT,知识陈旧、方法简单,缺少逻辑感召力和艺术吸引力。有的年轻教师自己基本功不扎实,讲起课来底气不足,缺乏自信,没有说服力。
(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载体和路径单一,缺乏活力(www.xing528.com)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载体和路径过于单一、呆板,缺乏活力和效率。不仅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课堂效果不佳,而且其他渠道与阵地有的形同虚设,有的根本没有建立起来。如党团活动流于形式,社团组织作用甚微,专业课堂思想教育淡化,人文社会科学教书育人不被重视,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育人功能退化。
(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尚未得到全社会的进一步配合与支持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党上下和全社会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才能形成合力,收到良好效果,而目前效果却不容乐观。从社会大环境看,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主要是由学校单方面支撑,而其效果被社会负面影响和党内的消极腐败现象大打折扣和消解。从学校自身的小环境看,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主要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支撑,没有得到全校上下的全力配合理解和支持。
(四)对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载体和路径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和薄弱
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工作,需要科学研究、理论指导、集体攻关、典型调查、总结经验,并将其升华为理论以指导实践。但现实状况是理论界对此研究兴趣不浓、关注不够、研究不力、投入不足、成果不多,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和薄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