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相当成就,但是要承担国家所赋予的自主创新示范重任,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科技创新平台绝对数量少、国际化水平较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有研发机构近2000家,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只有600家。在研发机构中,中关村除国家部委、高校和国内知名企业外,IBM、微软、英特尔、壳牌、朗讯、诺基亚等跨国公司设立的研发机构总数已达70家;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研发机构主要由政府部门、高校和少量国内知名企业(如华为、中兴)设立,仅有美国辉瑞研发机构入住,尚没有更多的跨国公司独立研发机构落户。即便与上海张江高新区、天津滨海新区、苏州高新区等相比,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科技创新平台数量也有明显差距。这是长期困扰示范区,也是示范区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科技创新平台的服务对象比较单一。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大多数研究中心、研发中心仅为其隶属的大企业服务,大量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缺乏建立独立创新平台的实力和能力,而创新服务网络的功能与中小企业的需求相差较大,真正能够为创新及产业化提供有效支撑的科技中介机构仍然欠缺。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技术创新主体结构不尽合理,担负技术创新的绝对主力仍然是大中型企业。示范区中小企业创新需求和创新能力的缺失,严重制约了其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前沿基础及应用研究水平的高低,湖北省及武汉市前沿基础与应用研究集中在高校,特别是部属院校,科研经费以政府拨款为主,而其研究成果离市场较远。大量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又缺乏与高校合作的意识,缺乏投资科技前沿基础研究的眼光、动力和实力。在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中,企业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投入很低,一方面,说明企业自身具有明显的外向依赖性和自主创新力不强的特征,其结果是引进新技术、新设备的投入大;另一方面,说明高校的科研活动得不到来自企业资金的支持,这就使得高校科研缺乏市场转化的动力,进而影响知识创新能力的提高。尽管这种情况近年来有所改善,但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仍存在明显的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问题。
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教资源、技术资源和公共服务资源等仍存在封闭和条块分割问题,技术与经济、科技与企业、教育与科技脱节现象依然存在。示范区联结技术和市场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尚未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科研和教育距离企业创新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由于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各自拥有不同的资源和优势,决定了三方不同的发展定位和不同的利益预期。企业作为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中坚力量,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应该居于主体地位,高校、科研院所应围绕企业需求进行相应的技术研发。(www.xing528.com)
从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学研合作现状看,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位置常常发生错位。一些高校、科研院所一旦发现自己的研究成果有市场价值,就试图自己进行转化,不愿意通过对企业的技术转移尽快实现产业化。一些企业在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中,则希望以低廉的补偿完全掌握技术的所有权和管理权。由于违背了社会分工以及互惠互利原则,这些产学研合作很难获得成功和实效。此外,高校部分教学内容明显落后于企业创新发展需求,高校和科研院所转移的部分科研成果离产业化差距较大,企业无法从高校和科研院所得到急需的技术创新成果,也是造成产学研合作效率低下的原因。同时,还存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竞争研究资源的现象,这对企业集聚创新要素并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十分不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