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尊师重教,创新文化,推进高校与学习型区域发展

尊师重教,创新文化,推进高校与学习型区域发展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倡导创新思维,营造学术气氛;积极培育和谐宽容、努力向上的创新文化环境。创新文化是政府倡导的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文化促进创新事业,创新事业反过来营造和丰富创新文化。必须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改革,积极实践启发、讨论、研究式教学,发现新的教学方法。建设学风、教风和作风,营造创新的高校行为文化。

尊师重教,创新文化,推进高校与学习型区域发展

学习型区域倡导拼搏进取、自觉奉献、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鼓励批判和合理怀疑,宽容失败,尊重个性;提倡学术自由及民主;支持探索、勇于标新立异,勇于提出新的理论及学说。倡导创新思维,营造学术气氛;积极培育和谐宽容、努力向上的创新文化环境。强化科研职业伦理道德建设,扼制科研中的学术不良风气及浮躁风气。

创新文化是政府倡导的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文化促进创新事业,创新事业反过来营造和丰富创新文化。努力发展创新文化可以造就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必须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通过理论创新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良好的文化氛围。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不懈奋斗、勇于攀登世界高峰的信心和勇气。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努力营造鼓励科技人员创新、支持科技人员实现创新的有利条件。要注重从青少年入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改革教育体制和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鼓励青少年参加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要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要在全社会广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接受科学技术的武装,要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4]

周济部长在2006年1月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的第16次全体会议上明确指出,“需要加强校园创新文化建设,要把人的科学素质的提高、科学精神的树立、科学道德的培养作为重要内容,要弘扬解放思想、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积极合作的精神,要有宽容失败的气度,潜心研究的修养,严谨求实的学风,克服急功近利倾向,摒弃浮躁之风”[5]

政府与高校合作营造创新文化,第一要强调精神文化建设。一方面,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需要学习国外各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密切结合国家的要求和时代的需要,发扬人文、科学、创造精神,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并为世界文化的协调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物质文化方面,需要政府支持高校合理布局校园建筑,一方面,要使校园自然环境优美;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让校园景观的审美价值、实用性和教育意义达到和谐一致,汇聚高校精神;一方面,陶冶高校学生的高尚情操;另一方面,鼓励高校学生不断进取,确立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信念。

在学科规划上,高校必须顺应世界科技和文化进步的潮流,重视设置和发展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加快更新、改造和提升传统学科的教学体系和课程内容。专业设计要顺应时代、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要优先培养对国家和地方急需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政府应尊重高校办学规律并坚持发展的观点,促进高校自身在办学实践中努力探索并逐步完成科学定位,抛弃历史上片面追求大而全的办学思想,努力找准办学方向和发展目标,重视市场并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持续规划和调整办学方向。(www.xing528.com)

必须注重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养成,调动学生积极学习和主动学习,高校应努力促进学生积极研究新事物,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培育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必须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改革,积极实践启发、讨论、研究式教学,发现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实验教学,课程设置、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加强科学研究、生产实践和教学的联系,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与产业的技术开发过程以及生产过程相结合;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独立思考能力、批判和解决问题能力,主张学生才能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建设学风、教风和作风,营造创新的高校行为文化。“积极倡导教书育人、笃学敬业的精神,加强文化创新的积极性和使命感,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并强化教师的专业素质;着力推进学风建设,创造和完善崇尚科学、求实进取、敬业爱学、追求真理的治学环境;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支持创新,宽容失败,推动各种文化创新活动。”[6]

建立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文化体系,构建尊师重教、崇尚学习、尊重知识和人才的社会环境;鼓励人们持续自觉地学习,最终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构建促进人们创新的体制,营造有利于知识经济发展的气氛,让从事创新活动的人能够获得尊重和爱护,得到相应的回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