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术失范和学风浮躁问题对高校和学习型区域发展的影响

学术失范和学风浮躁问题对高校和学习型区域发展的影响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这种现象还是少数,但对科学研究事业的危害不容低估。当前,要把解决学术浮躁、学术不端行为等问题作为科研创新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遏制科学技术研究中的浮躁风气和不良学术风气,建立起良好的学术氛围。说明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文化中一定程度忽视了科学研究自身发展规律,没有严格按规律办事。

学术失范和学风浮躁问题对高校和学习型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文化尚不能满足学习型区域创新体系对创新文化的要求,比如勇于批判、勇于反思、做开路先锋的创新精神不足,气氛没有形成;论资排辈、学风浮躁现象依然存在;团队合作的精神没有完全发挥作用,科学上笃学敬业的奉献精神有所削弱,欠缺正确、全面地理解知识创新价值观的内涵;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软硬环境尚未完全形成,对加强创新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过程中,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缺乏现代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创新观念和战略观念等,仍习惯于吃皇粮,跟市场经济要课题,要经费的意识不强,片面追求出论文和成果获奖,往往造成“空对空”和低水平重复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着见事不见人的情况。高校与科研院所不为自身的生存、成长和发展操心,也不对科技转化经营的效果承担应由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缺乏市场竞争实力。许多高校、科研院所管理者在心理、文化、素质上都没有充分做好适应知识经济的准备,没有把积极创新的意识上升到组织文化建设上来。

某高校科技处的H老师,还就科学道德和学术风气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56]

当前,科研人员道德失范及学风浮躁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还比较严重。比如,有些人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科研成果粗制滥造;一些人不顾职业操守,弄虚作假,欺骗社会大众。问题涉及项目申请、研究实施、项目评审、成果宣传等多个方面。尽管这种现象还是少数,但对科学研究事业的危害不容低估。当前,要把解决学术浮躁、学术不端行为等问题作为科研创新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遏制科学技术研究中的浮躁风气和不良学术风气,建立起良好的学术氛围。

由于受传统办学模式和学术思想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教师和科研人员,对科研的目的存在着模糊的认识,重理论、轻实践,重论文、轻应用推广的倾向普遍存在。在科研选题上,许多教师和科研人员往往热衷于搞纯理论研究,认为这才是货真价实的东西。即使搞应用开发研究,也多是小试(实验室)的成果,鉴定会一开完,论文发表便宣布大功告成。至于所出成果能否通过中试,进一步开发成为产品或推动产业,则很少关心,甚至认为于己无关,产品意识、市场意识普遍淡漠,使得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知识转化效率低下。说明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文化中一定程度忽视了科学研究自身发展规律,没有严格按规律办事。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没有更新观念,解放思想。

某科研院所林岚(化名)老师分析了目前科研院所创新文化存在问题的原因:[57]

从总体上看,科研院所科学批评、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还不浓厚,主要是因为研究院自身体系内尚缺乏长远的规划和持续创新的能力,缺乏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学科和学科群;研究院外部尚未建立能与社会互动乃至引领社会发展的机制,依然存在思想保守、科研缺乏前瞻性,缺乏支持创新和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各类项目申请和考核几乎都以成功为导向,致使研究中多为跟踪追赶国外已有成果,原创有限。科研对市场需求反应迟钝,缺乏个性化和探究性科研的团队力量。

【注释】

[1]蔡克勇.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31.

[2]蔡克勇.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31.

[3]2012/11/12,访谈记录。

[4]潘懋元.多学科视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323.

[5]2012/12/06,访谈记录。

[6]肖巍.科教兴市:以学习型社会为支撑[N].文汇报,2003,9(30):11.

[7]肖巍.科教兴市:以学习型社会为支撑[N].文汇报,2003,9(30):11.

[8]陈至立.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全局[J].中国高等教育,2007(5):5-8.

[9]2012/11/12,访谈记录。

[10]李江源.高等教育制度创新不足略论[J].高等教育研究,2001(4):5-8.

[11]2012/10/17,访谈记录。

[12]汪永铨.关于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N].中国教育报,1988,9(3):11.

[13]2012/11/12,访谈记录。

[14]佚名.创新是绕不过去的一段路.www.cqn.com.cn,2012/12/03,07:48:oo访问.

[15]何晋秋等.中国高等学校科技发展战略有关问题探讨[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61-63.

[16]何晋秋等.中国高等学校科技发展战略有关问题探讨[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61-63.

[17]李稼蓬.论建设创新型国家.www.china.com.cn,2012/11/13,10:47:34访问。

[18]2012/11/12,访谈记录。

[19]唐玉光,房剑森.高等教育改革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0.

[20]2012/11/12,访谈记录。

[21]2012/11/12,访谈记录。

[22]陈谟开.迎接知识经济挑战: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新探[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8.

[23]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中国人才报告(2005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0.

[24]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中国人才报告(2005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0.

[25]潘晨光.我国人才缺口究竟有多大.www.news.xinhuanet.com,2012/10/ 28,14:49:27访问.

[26]林昭永.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J].中国西部科技,2006(12):48-49.(www.xing528.com)

[27]2012/11/12,访谈记录。

[28]金芳,黄桦菁.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障碍与出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45.

[29]金芳,黄桦菁.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障碍与出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45.

[30]2012/10/17,访谈记录。

[31]王德禧.2006年纳米材料应用技术进展[J].国外塑料,2007(1):38-43.

[32]杨健.调查表明中国六大领域科研水平落后领先国家5年.www. chinanews.com,2012/09/28,20: 08: 21访问。

[33]刘永谋等.自主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导论[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41.

[34]2012/11/12,访谈记录。

[35]温珂,李乐旋.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视角分析国内企业基础研究现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2):5-9.

[36]刘永谋,等.自主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导论[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41.

[37]刘永谋,等.自主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导论[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41.

[38]白津夫.“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中的十大矛盾[J].理论参考,2005(10):30-35.

[39]黄威.论地方高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和实现途径[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93-97.

[40]2012/10/16,访谈记录。

[41]2012/11/12,访谈记录。

[42]2012/11/12,访谈记录。

[43]2012/11/23,访谈记录。

[44]2012/11/12,访谈记录。

[45]2012/12/05,访谈记录。

[46]刘永谋,等.自主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导论[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41.

[47]2012/11/12,访谈记录。

[48]张应强.制度创新与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C]//大学之道.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112.

[49]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2006.

[50]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2006.

[51]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2006.

[52]2012/10/27,访谈记录。

[53]2012/11/12,访谈记录。

[54]2012/10/27,访谈记录。

[55]2012/11/12,访谈记录。

[56]2012/11/12,访谈记录。

[57]2012/11/12,访谈记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