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研发投入不足对学习型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校研发投入不足对学习型区域发展的影响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型区域战略在校企合作层面,高校应积极向企业输出高素质人力资本和发挥知识转化的研发支撑,企业方面应积极引进高校科研力量和发明专利,快速实现应用开发和创新转产。截至2003年,75%的重点企业,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低于1%,而世界500强企业通常在5%到10%。三是企业在基础研究方面的经费投入较低,严重妨碍技术创新和发展后劲。[35]从R&D人员投入状况来看,企业基础研究的人员比例过低。

高校研发投入不足对学习型区域发展的影响

学习型区域战略在校企合作层面,高校应积极向企业输出高素质人力资本和发挥知识转化的研发支撑,企业方面应积极引进高校科研力量和发明专利,快速实现应用开发和创新转产。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校科学技术研发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农业经济的研发、科技应用水平仍然十分低下,高科技产业还处于欠发展状况,没有在经济中形成大的气候,产业不少关键技术领域缺乏自主,始终较多地倚赖国外技术,相当一部分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从国外进口;企业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研发实力不强;企业研发投入不足,体制机制存在不少弊端。由于校企合作的协调性不够,制约了双方在学习型区域中的优势互补和创造合力,进而制约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其新增长极的形成。总之,高校科研创新事业的发展情况,还不能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方式向知识原动型的转变;不能满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迫切需要。

第一,从产业知识产权看,有关部门对我国信息、生物、新材料能源、资源环境和先进制造六大领域的483项技术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中文信息处理技术”一项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项达到世界领先国家同等水平(占4%),423项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5年(占88%),39项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6~10年(占8%)(见图4-4)。[31]“在能源、资源环境和先进制造领域被调查的261个项目中,我国有182项技术可以自主研发,79项技术应以联合开发的形式开展研究,192个技术项目在2004年之后的5年能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占项目总数的73.6%;69项在未来6~10年能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占项目总数的26.4%。”[32]

图4-4 2012年我国六大领域内483项研究的研究水平统计情况

第二,从研发投入看,一是科技研发(R&D)经费投入的强度不够,“20世纪90年代,全国研发投入对国民经济总量的比值增长十分缓慢,进入21世纪以后R&D/GDP增长开始加速攀升。我国的研发经费截至2005年强度在1.35%,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首位,但相比世界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研发投入强度在世界绝大多数发达国家都超过了2%,以色列的研发经费与国民经济总量比值甚至在4%以上”[33]。这些国家能够维持较高的创新能力,就是因为它们保证了持续高强度的研发经费投入。我国研发水平较低和研发投入强度较弱制约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制约了学习型区域的发展。

武汉某科技园区管委会行政人员刘峰(化名)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34]

我国企业研发的人力资源、投入经费和专门的研发机构十分匮乏。我国的研发经费结构失衡,其投入以政府为主导,企业投资积极性不高,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过低,即使是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也过低。另外,我们的大中型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太少。很多跨国公司都有自己的研究院,它们可以和高校展开密切合作,相互支持、相互补充。而我国大多数研发人员不在企业,科技创新以国家投入为主,企业研发的力量薄弱,对科研课题的开发,企业参与少,大多数企业尚未走到真正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

二是我国大中型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费用低,用于市场运作的费用高。截至2003年,75%的重点企业,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低于1%,而世界500强企业通常在5%到10%。从世界范围来看,企业R&D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在1%以下的,一般很难长期生存。

三是企业在基础研究方面的经费投入较低,严重妨碍技术创新和发展后劲。我国企业基础研究加应用研究与试验的经费之比为1∶11,OECD国家这一比例是3∶7。“2003年,国内企业在基础研究领域内的投资为6.4亿元,仅占企业全部R&D活动经费支出的0.7%。20世纪中叶,美国投入基础研究的经费总额增长年均超过总研发经费的10%,速度惊人。从90年代开始,美国对基础研究的支持继续加强,截至2000年其基础研究投入已经占总R&D投入的18%以上。日本则在12%~17%之间。美国、日本、韩国等国的企业基础研究所占比重都达到1/3以上。我国1995年的这一比例是5.18%,2002年为5.73%,7年间增长不足1%。企业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截至2003年,仅占全国基础研究投入的7.3%。”[35]

从R&D人员投入状况来看,企业基础研究的人员比例过低。“2003年,国内企业90%以上的R&D人员从事实验发展,仅有0.85%的研发人员从事基础研究。同年全国基础研究活动人员中,有65%在高等学校,29%在研发机构,企业仅占6%”[36](见图4-5)。国家乃至区域创新体系必须通过高校与企业合作提高基础研究水平,从而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美国、日本的企业对外技术依赖率在5%左右,而我国高达50%;我国设备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40%左右,60%以上需要从国外进口,技术含量高的关键装备几乎完全通过进口满足。”[37]

四是企业欠缺对引进技术的学习和再创新。我国当前每用1元钱进行技术引进,仅花0.07元进行学习和再创新。而日本和韩国在工业化成长时期,是每用1元钱技术引进,用5~8元对引进技术学习和再创新。

(www.xing528.com)

图4-5 2003年全国基础研究活动人员比例

企业专利技术及其国际标准产出水平低。“2005年瑞士管理学院的调查表明,每万人产出专利,中国为10.8件。而德国1534件,日本1737件,都在中国150倍之上。而印度、韩国分别超过中国40、50倍(见图4-6)。欧盟拥有10万多个各种技术标准,德国约有1.5万个工业标准,日本在1994年就有397个农产品标准和8184个工业标准,而我国的国际标准却很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是在我国实现学习型区域创新的关键障碍。”[38]

五是人才储备不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也与高校尖端人才输出率、科研创新能力、知识转化能力欠缺紧密联系。“尽管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每年从高校毕业的学生从十多万提高到了百万以上,却仍然不能满足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劳动者在我国石油加工、电力电子及电气设备制造、制药、石油天然气开采等5个科学知识密集的行业内仅占4.92%的比例;11个服务业知识密集行业中,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劳动者在咨询、航空、外贸3个行业比例为10%以上,其余如金融6.57%、电信5.91%、铁路仅1.86%等都在低于10%。所以,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特别是培养大批企业急需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和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39]

学习型区域战略的核心是激发创新,产生经济效益,高校的知识创新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带动企业提高知识转移的效率,持续增加经济效益。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能随企业经济实力的增强而增强,许多国内已有开发能力的技术仍从国外进口,造成重复引进的局面。从目前的情况看校企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以下两大问题:一是高校尚未从根本上形成校企紧密结合,主动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体系和运行机制;校企之间短期课题、项目较多,而从长远考虑比较少,科技力量过于分散,低水平重复现象较为严重。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面临多种困难,多种选择,高校变得无所适从,不知该适合市场经济的需要,还是不顾社会需要我行我素。必须改变高校只顾眼前利益,盲目设置实用专业,盲目与企业合作办公司搞开发,忽视基础学科和教学工作,尤其是只重产品开发不重学科建设,只看合作项目经费不看合作层次的做法。否则,高校将沦为技术工厂和商业市场,不仅科技水平难以提高,而且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也难以实现。

武汉某科技园区管委会行政人员刘峰(化名)说:[40]

我国传统的高校与企业合作创新模式中,高校承担的项目多是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项目,而较少是从企业急需开发的具有实用性的项目作为创新课题,这主要是由于政府经费投入较大,且项目影响力也大。而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的投入经费较少且项目的风险性较大,因此造成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创新活动较少,从而导致高校的研究与实现经济效益脱节,使得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另外,由于我国企业的吸纳新技术和科技资源的能力欠缺,高校的成果不能得到有效应用。因此,技术吸纳能力不强也是高校研究开发的成果在企业的转化率很难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国创新体系同发达国家比较,有较大的差距,体现在知识生产、转化和应用的效率以及知识的累积各个方面。我国经济总量虽居于世界第二,但科研的国际竞争力较为落后;我国的R&D投入总量不足,且结构不够合理;我国企业R&D经费所占研发总投入的比例较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我国科研能力薄弱,科研成果应用能力相对不足也直接束缚了知识成果的传播和转化。

我国创新能力薄弱,其一与市场经济机制不健全以及科研投入不够有关,其二与现行创新体系及运转机制的不尽科学相关。在目前的创新体系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而重复投入和短期行为,一方面,增添了研发成本;另一方面,降低了技术转化效率。我国研发经费总量国际排名在我国科研国际竞争力排名之上,表明相对科研投入总量不足,我国研发投入的重复和分散,以及使用效率较低更是限制我国研发创新能力提高的深层次原因。

研发创新系统“系统失效”的原因是复杂的。阻碍高校与企业研发整合与互动学习的要素与组织、结构、制度、管理等多个方面相关。促进研发创新系统中高校与企业的互动,一方面,必须在既有运行机制和组织结构条件下加强管理;另一方面,更需要对现行高校和企业的合作研发创新体系进行结构与制度上的调整和改革。将这种结构与制度上的改革与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需要有机结合起来。

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增长微弱,一些地区还出现了下降趋势。当前,我国研发经费总量仅能支持以模仿、追随为主导的发展战略。只有成倍增加研发投入,才有可能实现中国研发的自主创新,改变一直以来对国外技术的过度依赖。要提高我国的科技投入总量,提高科技投入的效率,必须改变目前大量的创新投资基本上是由政府承担,拥有大量投资欲望的企业资金却未能有效开发的局面,让更多的社会力量进入科技领域,特别是动员各地区的地方经济社会力量,提高创新力。

资金和人员的缺乏导致企业主体在国家基础研究项目中参与程度非常低,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项目资助单位的分布和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负责人的单位性质来看,企业参与国家基础研究项目太少。这种情况也进一步佐证了基础研究领域中以高校为代表的知识基础设施与企业的合作处于非常薄弱的状态。

基础研究的薄弱导致企业自身对重大技术创新工程的潜力不足,这与我国企业的发展阶段是密不可分的。大多数企业还处于提高效率、积累竞争优势的阶段,尚未踏上创新导向的台阶。因此较少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目标来定位基础研究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