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和科研院所构成知识创新体系,形成基本成果

高校和科研院所构成知识创新体系,形成基本成果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家对科研的三性贡献要求,确立了公立科研院所的研究范式。教育部依托一批高校创建了工程研究中心,以增强高校社会服务功能、提高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和推动高校知识创新体系建设。我国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形成代表了我国知识基础设施的初步完善,高校在其中居于核心地位。

高校和科研院所构成知识创新体系,形成基本成果

目前,全国拥有数量庞大的高校与科研院所丰富的资源条件,拥有大量的科研人员、研究生等丰富的智力资源和知识财富,学术梯队整齐、高层人才集聚,专业学科门类齐全、结构层次丰富,具有强大的科研能力和人才优势;具有丰富的、前沿的、最新的信息资源,与国内外的科技交流广泛、密切,已经成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开展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领域原始创新以及技术创新的主要基地,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执行主体。从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产出上,特别是高校获得的科技奖励、承担的重大项目、建设的创新平台等方面,都能说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国家为什么要办科研院所?某科学研究员刘忻(化名)老师表述得十分清晰:[21]

公立科研院所需要为我国作出战略性、基础性和前瞻性的贡献,就是大家常说的“三性贡献”。那么这类研究是分散的高校教授,以自由探索式的科研力所不及,也是企业在一定期限范围内,因为没有特定的效益回馈而不愿意从事的研究。这就是公立科研院所存在的必要性表现。做一件正确的事情,比做一件事情正确更为重要,所以必须把握方向性的东西。国家对科研的三性贡献要求,确立了公立科研院所的研究范式。这类研究就是政府宏观指导下的科研过程,同时也是科学家们群体自由探知的过程,这样才体现其“三性”的属性。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点建设、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等先后实施,有力地推动了高校科学技术研究的发展,高校成为了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的重要力量,也是科研院所的策源基地。

1990年,全国建立的7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只有33个建在高校,高校的比例为47%;2003年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为162个,其中建在高校的有92个,比例提高到57%(见图3-4)。国家重点实验室借助高校多交叉学科和学科优势互补、高素质专门人才培育环境以及推动创新的科研气氛,已经成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科研创新、知识成果转移和技术开发的关键平台。

(www.xing528.com)

图3-4 1990年和2003年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高校中的分配比例

至2006年年底我国已有4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高校建立,为所有工程研究中心数量比例的35.3%。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了50个国家大学科技园。依托高校,国家发改委与教育部合作创建了7个国家级技术转化平台。

教育部依托一批高校创建了工程研究中心,以增强高校社会服务功能、提高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和推动高校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在我国高校知识创新体系建设中,工程研究中心的地位十分重要,是推动学科发展建设、培育和汇聚高素质管理人才和科研人才、促进高校与科研院所共享资源、加强工程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提高知识成果转化率、鼓励科研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及基地。

目前,我国知识创新系统已经基本形成,由三个子系统和一个平台构成:一个子系统是科研创新系统,上层为科学中心和国家实验室,中间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则居于底层;工程技术创新系统是第二个子系统,上层为即将建设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和既有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层是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底层是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最后一个子系统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系统;一个平台即包括如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等,是知识转化以及配套的服务平台。

我国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形成代表了我国知识基础设施的初步完善,高校在其中居于核心地位。以高校为领导的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必然为区域创新发挥不可替代的源动力,作为知识基础设施为学习型区域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