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习型区域是政产研一体化协同创新制度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从组织和制度上保证了知识转移、创新和生产转化。有着人才与智力优势的高校,是打造学习型区域的基础力量;政产研一体化协同创新制度的建构与完善,也必须以高校为核心。
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不仅要大力培养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而且更要下真功夫造就一批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高端人才,由此带动和促进民族创新能力和国家科技水平的提高。这既是教育界的责任,也是全党全社会的战略性任务。各高校应积极为经济社会建设、区域和国家自主创新服务,研究并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实际问题,形成有重大价值和意义的理论,真正成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的主力军。
第二,新理念、新政策与新制度,为高校发展注入了活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先后启动“211工程”和“985工程”,为国家和区域发展打造智力高原和高峰。
图3-3 602项“211”工程重点学科中各领域分配情况
“211工程”从1995年执行以后,总共设置了602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其中基础科学89个、人文社科62个、经济政法57个、环境资源42个、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255个、医药卫生66个、农业31个(见图3-3)。“211工程”还设置了公共服务体系项目,覆盖整个国家,其中包含: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和重点学科信息服务体系以及学校校内服务体系建设。“211工程”内的高校成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培养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以及本科生分别占全国高校的84%、69%和21%。“211工程”促进了知识生产和技术开发,激发了创新,为创新体制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教育部于1998年12月制订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通过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和加快建设“211工程”,使若干所高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和知识支撑。(www.xing528.com)
根据这一计划,国家于1999年又启动了“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项目”,力争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在我国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计划实施以来,进入工程的高校学科布局和方向得到了充分调整和优化,师资队伍实力得到快速增强,收获了许多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显著缩小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
国家政府对高校教学和科研人才的培养与引进高度重视。教育部先后设立的人才引进“百千万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等,为高校引进、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中青年杰出人才,他们已经成为了新生代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学与科研骨干。“资助优秀年轻教师基金”和“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自1993年实施以来至2000年,共有91所高校的670名青年教师获得资助,这些教师当中目前已有3人当选为两院院士。
教育部推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之后,又确立了《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这一计划的任务与目标是:加强重点学科与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促进毕业生就业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高素质教师和管理队伍建设工程等;“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为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丰富的入力资源优势;加强教育同科技与经济、同文化与社会的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8]
一名来自高校科技处从事十多年高校科研合作项目管理的张振(化名)老师由衷地肯定了我国政府协助高校提升科研能力所做的基础性工作和取得的成绩,他说:[9]
(政府)搞“985工程”、“211工程”这么多年来,大家都很重视科研,我们的高校科研实力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因为大家都知道,要是拿不到“重量级”的科研项目,尤其是那些纵向的,学校就很难进国家那个研究的“圈子”,拿我们人文社科类大学来说,学校领导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哲学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就特别重视,争取到这类项目就表明我们办学质量高,就按申请这样的项目为标准督促大家,学校之间竞争拿项目就带动了科研发展。去年3月份,教育部和财政部决定落实胡锦涛同志的指示,搞一个新的计划叫“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我觉得这对大学来讲太重要了,它可以更好地发挥大学的优势,为大学更好地带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创新建设,提供更好的机会,当然对学校的要求也更高了。
国家从宏观层面制定各种优惠与激励政策,既为高校进一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了坚实基础,也使学习型区域建设路径更为顺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